客隨主便與反客為主的待客之道/郭昭蘭

2023-07-26

1.你在駐村期間進行了策展發表,那是怎樣的展覽?你會建議駐村的策展人在當地發表嗎?


首先,我在前往紐約駐村之前,我是帶著一個小型策展「台灣當代藝術(TCA計畫)」向文化部提案的,也可以說我是帶著展覽計畫出發的。考慮到自己作為以臺灣為基地的策展人前往紐約的移動軌跡,以及臺灣與紐約藝術世界在藝術價值與現實的不對稱狀態,我計畫在紐約邀請非臺灣藝術家與我合作,在「台灣當代藝術(TCA計畫)」(圖一)中展出他們的作品。他們以虛構的臺灣姓名出現在真實的展覽手冊、展覽文宣,以及展覽的主視覺。開幕分成兩個部分,首先策展人在1樓展場介紹這些虛構臺灣姓名的作品,接著在2樓的座談會中一一揭露藝術家的真實身分,並就展覽操演性的方法探討當代藝術地方性到全球性的虛構與不對稱(圖二)。


圖一「台灣當代藝術(TCA計畫)」展場照,紐約ISCP,2011年。圖一「台灣當代藝術(TCA計畫)」展場照,紐約ISCP,2011年。


圖二 策展人一一揭露「台灣當代藝術(TCA計畫)」藝術家的真實身分,並就展覽操演性的方法,探討當代藝術地方性到全球性的虛構與不對稱。紐約ISCP二樓開放空間,2011年。圖二 策展人一一揭露「台灣當代藝術(TCA計畫)」藝術家的真實身分,並就展覽操演性的方法,探討當代藝術地方性到全球性的虛構與不對稱。紐約ISCP二樓開放空間,2011年。


ISCP的駐村向來以開放工作室為焦點,吸引紐約當地的藝術家與策展人關注。開放工作室當天,我策劃了一個錄像展覽「樂園:重建中」,展出吳天章、袁廣鳴、吳季璁、姚瑞中、蔡佳葳、西班牙藝術家Gonzalo Puch,以及日本藝術家岩井優的作品(圖三)。


圖三「樂園:重建中」,展出吳季璁單頻道錄像「小品之二─蘭」圖三「樂園:重建中」,展出吳季璁單頻道錄像「小品之二─蘭」


雖然這些經驗很珍貴,與駐村機構的行政與製作上的合作也是很好的學習。但是,我並不認為策展人駐村發表是一定必要的,畢竟駐村機構的屬性各不相同。雖然當時直接以展覽呈現,對我來說更能準確表達我對策展實踐與文化生產的立場。但是,有時候沒有預設條件的漫遊,才是創造力迸生的契機!年輕策展人何不把駐村當作認識不同區域藝術生態的機會,藉此與不同地區的機構、藝術家、策展人交流、拓展網絡連結!


 


2.駐村期間為後續策展生涯帶來怎樣的後續效應?


基於好奇與策展研究的需要,駐村期間我密集拜訪紐約藝術家的工作室,其中的性質與屬性各異。從知名藝術團體Claire Fontaine到工作室隔壁的鄰居,我的足跡從曼哈頓昂貴的工作室,到Williamsburg的廢棄廠房。拜訪的藝術家工作室可能超過50人次。後來,這些藝術家在我與鄭慧華策劃2012鳳甲錄像雙年展開放徵件時,他們幾乎都來投件了。也許這是最實質上的後續效應,但是,這也是其中最微不足道的。我在這段期間認識的藝術家數量非常驚人,其中有很多成了持續對話的對象。例如,我認識了還以古典音樂作曲方式發表的楊嘉輝(Samson Young),當時他為一個室內樂寫了一個譜,介於指令與樂譜之間,其目標幾乎就是讓提琴手像機器一樣重複拉弦。這場演奏會後,我們針對聲音的地域性、主體性、政治性展開對話,當時我(與粘立文、吳燦政)已經在國立臺灣美術館策劃過一場美術館中的聲音相關展覽「複音馬賽克」,對於在視覺導向的美術館中發表聲音類的作品,有不同的想法。幾年之後一些想法具體在2014年耿畫廊的「前衛吃錯藥」展覽實現。不過,這些都是策展研究上的經歷,我不知道是否回答了你的問題。無論如何,我認為藝術家或策展人離開自己居住地,有助於換位思考。


我們很難預期旅行期間所見所聞,雖然今日駐村鼓勵的移動性,似乎是1990年代以來當代藝術全球化的一環,但是至今我仍然受惠於旅行帶來的刺激與駐村期間的交遊。


圖四 駐村期間,Spuniko!(Ozaki Marissa Hiromi)與Aephie Huimi因為Spuniko!作品〈Menstruation Machine〉與〈Crowbot Jenny〉在紐約現代美術館“Talk to Me”展出而來到紐約,她們與我約見於ISCP工作室。當時我正為接下來的展覽「台灣當代藝術(TCA計畫)」製作展覽手冊,Aephie Huimi還及時幫我繪製了手冊需要的展場圖,ISCP,2011年。圖四 駐村期間,Spuniko!(Ozaki Marissa Hiromi)與Aephie Huimi因為Spuniko!作品〈Menstruation Machine〉與〈Crowbot Jenny〉在紐約現代美術館“Talk to Me”展出而來到紐約,她們與我約見於ISCP工作室。當時我正為接下來的展覽「台灣當代藝術(TCA計畫)」製作展覽手冊,Aephie Huimi還及時幫我繪製了手冊需要的展場圖,ISCP,2011年。


 


3.駐村單位對你實質的幫助為何?


ISCP每年接待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與策展人,以開放工作室連接紐約當地藝術社群。駐村期間,ISCP策展人Kari Conte 把我介紹給華盛頓的藝術計畫機構。我在機構內發表演講,並拜訪機構的會員藝術家,但在駐村期間,我們的人際網絡早已超出駐村機構提供的。有些網絡因為人、事、物的意外而連結,很難預料自己會遇到怎樣的情境與事件,並在未來激盪出怎樣的火花。


最近,我邀請當年獲得ISCP策展人獎的貝爾格勒策展 人Maja Ćirić 到我在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開設的「藝術及其全球史」課堂上演講,主題是「全球化的藝術世界:可能性與陷阱」。當時已經策劃過2007年威尼斯雙年展的賽爾維亞國家館的 Maja Ćirić,因為獲得ISCP策展人獎的殊榮,在ISCP以「東道主的力量」展覽探討全球當代藝術世界的潛力(圖五)。現在,Maja Ćirić 仍然是貝爾格勒非常活躍的策展人。


圖五 左為 ISCP 機構策展人Kari Conte, 右為 Maja Ćirić 。Maja Ćirić 在2011年,因為獲得ISCP策展人獎的殊榮,在 ISCP 以「東道主的力量」展覽探討全球當代藝術世界的潛力。圖五 左為 ISCP 機構策展人Kari Conte, 右為 Maja Ćirić 。Maja Ćirić 在2011年,因為獲得ISCP策展人獎的殊榮,在 ISCP 以「東道主的力量」展覽探討全球當代藝術世界的潛力。


 


4.現在,關於駐村這件事,你最在意的是什麼?


駐村機構是否能提供專業而有效率的藝術網絡連結,以及自己是否可以找到同好並展開對話與合作。


 


作者:郭昭蘭
編譯:英科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郭昭蘭
2011
郭昭蘭(b.1969)獨立策展人暨藝評,目前生活和工作於臺灣臺北。2006年取得西洋藝術史博士,主要研究美國評論如何透過詮釋羅森柏格(Robert Rauschenberg)與美國新達達藝術,以建構其反現代主義版本的後現代藝術理論。郭昭蘭曾任教於華梵大學美術系與臺灣藝術大學美術系與研究所,目前則是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系與研究所兼任副教授,主要教授二十世紀後的視覺藝術與與當代藝術專題。 2006年起郭昭蘭開始以策展形式發表,主要關注影像與視覺文化相關的文化實踐。文章散見於《現代美術學報》、《藝術家》雜誌等刊物。他策劃過的展覽包括,第三屆臺灣國際錄像藝術展〈憂鬱的進步〉(共同策劃,臺北,2012)、〈How Can I Tell You Who I Am?〉(西班牙,2012)、〈臺灣當代藝術(TCA計畫)〉(紐約,2011)、〈樂園:重建中〉(紐約,2011)、〈離魂症:幻影神遊者〉(臺北,2010)、〈未來的鄉愁〉(臺中,2009)、〈複音馬賽克〉(共同策劃,臺中國美館,2006)等。2011年郭昭蘭獲得文化部視覺暨表演藝術人才出國駐村及交流計劃補助,前往紐約ISCP,進行策展人駐村計劃。 駐村心得: 企圖以專業策展人作為志業的話,單純的臺灣在地經驗似乎越來越局限一個策展人的思維。就算再地域性的當代藝術也總是以全球的視野作為他對話的對象。這是我向文建會申請駐村計畫的原因。不過,事實上,「世界」未必是在臺灣的「對面」,也不一定是在臺灣的「外面」。 紐約ISCP駐村計劃,重點是它每年兩次的開放工作室。為此,我在五月的開放工作室當天策劃了一個小型的錄像展覽「樂園:重建中」(Paradise: Under RE-construction)。開幕當天,「樂園:重建中」贏得了最多觀眾的參訪。也成了隔天藝術村大家討論的焦點: 「聽說昭蘭的工作室昨天塞爆了!!」駐村期間,我除了密集造訪藝術家工作室,參與紐約當地的藝術活動,也經ISCP引介到華盛頓DC的WPA藝術機構拜訪。 2011.7.26我利用在 ISCP沙龍發表的機會,執行我的「臺灣當代藝術(TCA計畫)」。「臺灣當代藝術展」邀請了六位非臺灣藝術家來參與以「臺灣當代藝術展」為名的展出,藝術家被要求必以假造的臺灣姓名來參與。這個展覽將當時臺灣文化單位,例如國美館頻頻向所謂國際輸送的蓋有國家標章的「文化封包」,如「Taiwan Calling 臺灣響起」這種外交形展覽,作為一個對話對象。這種展示通常將外交形式中的談判籌碼(bargain chips)與全球政治地理位階視為行政交涉的環節予以掩飾。而險惡的外交環境反而被這種「敘述性治療」式的局外人見證者的理解式分享中給忽略了。這個計畫有幸獲得紐約駐村單位ISCP的支持,提供它的展覽場地,以及必要的專業策展協助。開幕當天,策展人在一一介紹「臺灣當代藝術展」的作品之後,接著在策展人報告的場合中,將這些的藝術家的真實身分予以揭露,並展開相關問題的討論。
ISCP國際藝術工作室
關於ISCP國際藝術工作室 ISCP國際藝術工作室(以下簡稱ISCP)位於布魯克林區的舊工廠,其支持藝術家和策展人創意發展,透過駐村及公共計畫促進相互交流,是紐約頂尖的視覺藝術駐村機構。ISCP設有35間工作室和2間展覽空間,透過舉辦免費展覽、活動和不同計畫,維持由當代藝術工作者和多元觀眾組成的活躍社群。 自1994年成立迄今,接待來自美國等超過90個國家,計1,800多位藝術家和策展人。 關於駐村計畫 ISCP提供每位駐村藝術家1間個人工作室,所有公共設施皆24小時開放使用。機構雖然未提供住宿,但多數國際駐村計畫補助都包含生活費、差旅費、住宿費和創作材料費。ISCP鼓勵所有駐村藝術家和策展人運用機構珍貴的藝術圈人際網絡,包含藝術村、美國或國際藝術社群,都能夠提供駐村藝術家專業對話與討論。 ISCP的國際駐村計畫通常約3個月至6個月,最多甚至可申請1年。藝術家駐村期間,皆會受邀請參加ISCP舉辦的活動,包含拜訪藝評人、田野考察、創作中的藝術家、開放工作室等4項核心計畫。 1.拜訪藝評人:ISCP駐村計畫的指標性活動,透過此活動將駐村藝術家介紹給博物館、畫廊、替代空間和出版界專業人士。2.田野考察:ISCP規劃參觀博物館、畫廊、替代空間、資料檔案館及其他藝術專業人士感興趣的地方。3.創作中的藝術家:駐村藝術家每個月將受邀向紐約藝術界,公開展示自己最新作品。4.開放工作室:ISCP每年4月和11月舉辦2天的開放工作室活動,呈現35位駐村藝術家的作品。 關於申請駐村計畫 來自美國及世界各地藝術家和策展人,皆可申請ISCP國際駐村計畫。申請方式包含:合作夥伴申請、ISCP公開徵件、直接申請。駐村期間通常為3個月至1年,並由政府、公司、基金會、機構、組織、畫廊或私人贊助經費。介紹如下: ●合作夥伴申請及ISCP公開徵件 ISCP與40多個政府單位、機構和組織具有合作關係,他們通常會自行公開徵選赴ISCP駐村的藝術家,並提供駐村計畫經費補助或贊助。同時間,ISCP也會進行各種公開徵件計畫,由申請人直接向ISCP遞交資料,大部份計畫會有合作夥伴贊助全額駐村經費。如需更多資訊,請查詢ISCP公開徵件網頁。 我國文化部曾於2006年、2011年和2013年,選送及補助藝術家姚瑞中、郭昭蘭及郭奕臣等人赴ISCP駐村。有意前往ISCP駐村的臺灣藝術家,需透過文化部「選送文化相關人才出國駐村交流計畫」,相關申請資訊將公布於「藝術進駐網」網站,請留意時間。 ●直接申請 ISCP不會替「直接申請」者尋找贊助資源,藝術家和策展人申請一旦通過,需自行負責及確保資金來源。本申請方式無受理截止日期,但須於駐村時間前一年提出申請,ISCP將於每季安排審查。 更多申請及補助資訊,請參考:https://iscp-nyc.org/apply。如有任何申請相關問題,請聯繫計畫專員:Darlyn Villalona(dvillalona@iscp-nyc.org)。   資料來源:ISCP國際藝術工作室編譯:英科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ISCP是紐約市頂尖的非營利當代藝術駐村機構,歡迎全球新銳與發展中的藝術家及策展人。 ISCP成立於1994年,已接待逾 1,400 名 85 國的藝術家及策展人。ISCP從曼哈頓遷入布魯克林佔地18,000 平方英尺的印刷工廠,有 35 間工作室和 2 間藝廊。 ISCP建立全球網絡,聯繫頂尖藝術家與策展人,支持他們創作,追求專業發展,讓駐村藝術家充分體驗紐約生活,打開能見度。 ISCP旨在推動對話與合作。主要活動為:駐村、展覽與參與專案,讓ISCP成為獨一無二的當代藝術創作、展演、網絡平台,提供多元國際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