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村藝術家

圖片來源:駐村藝術家 牛俊強

黃虹毓

歐洲陶藝中心附近的森林
海牙海邊.jpg
石膏工作間
配釉空間
製作過程分享
第一次釉燒出窯
慢跑杯計畫
晚餐計畫水瓶
晚餐計畫湯碗
上釉空間
技術人員指導我製作模具(也安排實習生幫助我)

黃虹毓

駐村地 荷蘭 / 奧斯特韋克
藝術村 歐洲陶藝中心
駐村創作 「第一餐計畫」、「慢跑杯計畫」與「晚餐計畫」
補助年度 2018
黃虹毓,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畢業, 2015年赴美國巴爾的摩陶藝中心(Baltimore Clayworks)駐村,2018年獲文化部選送赴荷蘭歐洲陶藝中心駐村。2019年成立土星工作室。

重要展覽:包括亞洲現代陶藝展,愛知縣陶瓷美術館,日本(2017);臺灣青年陶藝雙年展(2019)等聯展;美國Baltimore Clayworks黃虹毓Solo Show(2016),「菜單」臺北(2018),「日日食用」臺南(2019)等個展。作品曾獲臺灣金陶獎銅獎(2015),及入選臺灣青年陶藝雙年展(2019)。

駐村心得:
甫抵達荷蘭歐洲陶藝中心(EKWC)時,中心人員特地準備的點心,皆用塑膠容器裝盛,我用完餐後特意保留容器,發覺隨手可得的塑膠用品有一種熟悉感,是一種全球性的器物文化。我在駐村期間,觀察生活中各種人事物與不同塑膠容器的互動方式,重新思考塑膠器物與人之間的關係,有了三個創作計畫:「第一餐計畫」、「慢跑杯計畫」與「晚餐計畫」。

「第一餐計畫」是我抵達藝術村的第一天,吃完麵包、果汁及水果後所留下的塑膠包裝,將其翻模成為陶瓷。不定型的麵包塑膠袋是翻模時的一大挑戰,嘗試多次以及學習控制材料,並接受專業員所給予的指導後,才順利完成作品。

「慢跑杯計畫」是在看到慢跑活動現場出現滿地的塑膠杯,讓我對於人們追求健康生活但又破壞環境的結果,產生極大困惑,我以這個主題創作了兩個作品。一是依照杯子散落在地的形式呈現,陶瓷的材質讓人覺得危險,又可保有塑膠的輕薄感,來敘述我對慢跑活動所感到的困惑與衝突。其二是堆疊成如同獎盃一般的巨塔,既是獎杯也是對塑膠杯無視的諷刺。

「晚餐計畫」是我最期待的創作。幾乎每天,負責晚餐的藝術家會去超市採買約20人份量的食物,吃完後就留下了大量的塑膠包裝,我深刻地感覺到人無法避免製造一次性的垃圾,因此我決定製作實用的器皿,希望在駐村結束前,讓大家使用。遺憾因時間關係無法在當地完成,我將模具寄回臺灣繼續製作,並在臺灣完成發表。

在駐村的最後幾天舉辦了開放工作室,除了展出「第一餐計畫」和「慢跑杯計畫」,我也展出石膏與矽膠模具與民眾分享我的製作過程。

駐村中心有專業的技術人員處理不同的創作者需求,藝術家之間也如家人般互相照顧,是一個讓人很安心的創作環境。且有機會和來自全球各地,不同領域的藝術家交流,讓我受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