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村藝術家

圖片來源:駐村藝術家 牛俊強

洪宜伶

駐村成果展出
作品說明卡
每件作品皆為互動式聲音裝置
參觀者透過手機聆聽每件作品背後,藝術家本身的跨文化生活經驗1
參觀者透過手機聆聽每件作品背後,藝術家本身的跨文化生活經驗2
作品《Ka-Pi》近照
作品《Suāinn-Á》近照
駐村結束前,於歐洲陶藝中心舉辦成果展開展茶會

洪宜伶

駐村地 荷蘭 / 奧斯特韋克
藝術村 歐洲陶藝中心
駐村創作 說故事食器
補助年度 2022
洪宜伶,行動藝術及視覺藝術家。她的創作以「空間經驗」為基礎——作品該如何被經驗、觀者應該如何被引導等。創作靈感來自每天的日常生活,例如她試圖從不同作品中談「時間感」,又或者透過「Storytelling」來談跨國的生活經驗(Transnational Life Experience),乃至近幾年成為母親後,開始思考身為藝術創作者與母親兩個角色之間的關係。身為藝術家,她期望自己的作品能夠讓非藝術圈的社會大眾,也可以理解且引起共鳴,因此創作概念不一定需要來自宏觀的社會議題,也可以是來自貼近日常生活的主題。

駐村心得:
「食物」、「飲食」是我創作的核心,「陶」則是我非常渴望探索的素材。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我們生活中的食器,許多都是以土製成的陶器或瓷器。我許多作品皆在探討食物與生活的關係,那麼承載食物的食器似乎也必須成為創作的一部份;二是我瞭解到以手工製陶的過程,是一場身體與材料的深度對話。身為一名「用身體說故事」的表演創作者,製陶的過程引起了我高度的興趣。

我希望利用在歐洲陶藝中心(EKWC)駐村期間製作一系列的「說故事食器」。我在2021年末製作了一項storytelling表演計畫:I=YOU, a one-on-one storytelling performance。「說故事食器」可以說是這項表演計畫的延伸,將表演中的9篇與食物相關的短篇故事轉譯成食器,透過陶藝和聲音裝置來表達我的創作理念。

此次駐村經驗,我學到最重要的一課是真正的「Work with the material」(與材料合作)。我曾從事建築和燈光設計,乃至目前做表演、做裝置,不外乎是將發想的一個「設計」落實出來,很少會有被材料「挑戰」的情況發生。但在做陶的過程中,幾乎可以說最終成果,不可能百分之百與原本計畫相同。陶,是非常有個人特質的一種材料。陶藝中心的一位顧問說,做陶就像是在與陶土跳一場雙人舞,必須互相配合互相妥協才能完成。這真的是詩意卻又具象的比喻。

作者:洪宜伶
編譯:英科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