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起郭昭蘭開始以策展形式發表,主要關注影像與視覺文化相關的文化實踐。文章散見於《現代美術學報》、《藝術家》雜誌等刊物。他策劃過的展覽包括,第三屆臺灣國際錄像藝術展〈憂鬱的進步〉(共同策劃,臺北,2012)、〈How Can I Tell You Who I Am?〉(西班牙,2012)、〈臺灣當代藝術(TCA計畫)〉(紐約,2011)、〈樂園:重建中〉(紐約,2011)、〈離魂症:幻影神遊者〉(臺北,2010)、〈未來的鄉愁〉(臺中,2009)、〈複音馬賽克〉(共同策劃,臺中國美館,2006)等。2011年郭昭蘭獲得文化部視覺暨表演藝術人才出國駐村及交流計劃補助,前往紐約ISCP,進行策展人駐村計劃。
駐村心得:
企圖以專業策展人作為志業的話,單純的臺灣在地經驗似乎越來越局限一個策展人的思維。就算再地域性的當代藝術也總是以全球的視野作為他對話的對象。這是我向文建會申請駐村計畫的原因。不過,事實上,「世界」未必是在臺灣的「對面」,也不一定是在臺灣的「外面」。
紐約ISCP駐村計劃,重點是它每年兩次的開放工作室。為此,我在五月的開放工作室當天策劃了一個小型的錄像展覽「樂園:重建中」(Paradise: Under RE-construction)。開幕當天,「樂園:重建中」贏得了最多觀眾的參訪。也成了隔天藝術村大家討論的焦點: 「聽說昭蘭的工作室昨天塞爆了!!」駐村期間,我除了密集造訪藝術家工作室,參與紐約當地的藝術活動,也經ISCP引介到華盛頓DC的WPA藝術機構拜訪。
2011.7.26我利用在 ISCP沙龍發表的機會,執行我的「臺灣當代藝術(TCA計畫)」。「臺灣當代藝術展」邀請了六位非臺灣藝術家來參與以「臺灣當代藝術展」為名的展出,藝術家被要求必以假造的臺灣姓名來參與。這個展覽將當時臺灣文化單位,例如國美館頻頻向所謂國際輸送的蓋有國家標章的「文化封包」,如「Taiwan Calling 臺灣響起」這種外交形展覽,作為一個對話對象。這種展示通常將外交形式中的談判籌碼(bargain chips)與全球政治地理位階視為行政交涉的環節予以掩飾。而險惡的外交環境反而被這種「敘述性治療」式的局外人見證者的理解式分享中給忽略了。這個計畫有幸獲得紐約駐村單位ISCP的支持,提供它的展覽場地,以及必要的專業策展協助。開幕當天,策展人在一一介紹「臺灣當代藝術展」的作品之後,接著在策展人報告的場合中,將這些的藝術家的真實身分予以揭露,並展開相關問題的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