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過往藝術駐村的經驗,約略分成兩個方向,一是身處較為躁動的藝術生涯關卡,期待能給予身體整頓思緒的時間,對齊身心狀態的距離。另一則是期待自己能跨越原本熟悉的創作框架,挑戰未知、拓展視野。然而無論是在何種動機下出發前往,結果總是超乎預期、充滿驚喜。藝術創作持續引領我進入不可思議的人生體驗,在藝術駐村中獲得的歷練與養份,至今持續在身體裡發酵。
2007年:法國巴黎西帖國際藝術村(La Cité Internationale des Arts), Micadanses
Cite Internationale des Arts:駐村開放工作室的邀請函,照片中是一間位於17世紀建築內的舞蹈室,正處於施工狀態。
2007年我申請「文化部選送文化相關人才出國駐村交流計畫」,在法國巴黎西帖國際藝術村進行六個月的藝術駐村,當時的我希望能稍緩工作節奏,思考舞蹈創作的可能性,也進一步理解藝術家如何詮釋心中感受。西帖國際藝術村並沒有專屬的舞蹈室,負責人引薦我到Micadanses舞蹈中心商借排練室,Micadanses定期提供舞蹈課程,也提供編舞家與舞者排練或發表作品的機會。
那段獨自在巴黎駐村時期最特別的經驗應該是,一個人在舞蹈排練室中,並不需要一直演練即將上台的舞作,有許多時間漫無目的地即興,或安靜地寫下心中感受,有時候看著空盪盪的排練室,心想如果我是畫家,那這裡就是我的畫布,舞蹈這藝術形式稍縱即逝,能帶走的都安放在身體裡。孤獨與創作並非想像中地令人焦慮,相反地,身體隨著內心能量增長而感到喜悅。
為了結識其他駐村藝術家,我也定期提供放鬆身體課程,吸引許多音樂家與作家,前來舒展一整天工作下來的疲憊身心,課後大家通常還會閒聊許久,分享駐村生活趣事,之後再相約到彼此的開放工作室參觀。當時結交一位澳洲作家朋友,白天固定寫字,晚上盛裝出門散步,我們常相約晚餐後去塞納河畔漫步,當時她著手創作的小說中,有許多類自傳式的私密題材,我們討論了許多女性藝術家在情感與創作之間的複雜思緒,如何在身體變動中創作,平衡個人小我的感受,也彼此鼓勵更細緻地凝視身體的「語言」,儘管是極其細微或不舒適,都是創作的基石與靈感來源。分享藝術家朋友們極其豐富的心靈世界,對於當時的我來說,是極為珍貴的生活體驗。
2016年:歐洲核子研究組織/Arts@CERN 藝術計畫
由科學家 Steven Goldfarb 導覽,參觀超環面儀器(ATLAS experiment)
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位於瑞士日內瓦,是世界最大的粒子物理學實驗室,也是全球資訊網的發源地。當時申請駐村的動機來自強大的好奇心,期待體驗非常態藝術脈絡下的合作過程。原以為進入科學家的思路與工作狀態,會是一趟艱辛的旅程,但在六星期的駐村時間中,負責人極具耐心地帶領我參訪各個實驗室,安排與科學家一同用餐、會面、參與藝文活動,並提供閱讀書目,循序漸近地過程,跳脫以往我對藝術駐村的想像。
超環面儀器,是大型強子對撞器(LHC)所配備的七大實驗探測器之一
旁聽科學研討會
Arts@CERN 允許藝術家有一定的時間近距離觀察身處的環境,以藝術創作的邏輯,感受科學的思路與表達語彙,並強化藝術與科學對話間的平等性。科學並非是我熟悉的創作語言,但人與人相處的確可以幫助彼此跨越領域的高牆。
記得當時遇見的幾位物理學家重複提及「比例尺」的觀念,深入簡出地描述從大爆炸至今的時間軸線與世界樣態。從巨觀宇宙到微觀量子世界中,梳理物質、自然、天體運行的法則。這些觀念性地引導,讓我重新檢視自己對於創作、科技與科學定義,並同理物理學家、數學家與天文學家眼中的藝術與美。
阿爾發磁譜儀(AMS)是一個安裝於國際太空站上的粒子物理試驗設備,與計畫主持人丁肇中先生見面令人印象深刻
有時置身於陌生領域,我們都可能是初學者,但藝術有趣之處也是在此,它不受限於任何領域框架之中,總是能開闢新的路徑,持續延展。藝術與科學,看似在天秤兩端的知識系統, 在科學家與藝術家持續對話中,開展出許多令人驚艷的作品。
2019、2020年:美國 EMPAC / Curtis R. Priem 實驗媒體和表演藝術中心
駐館階段呈現,與邀請貴賓們分享駐館實驗過程。
EMPAC 位於美國紐約州,長期致力於實驗媒體和表演藝術的創作與研究,分成表演藝術、音樂/聲音藝術與動態影像藝術三個部門。負責人 Johannes Goebel 是早期德國 ZKM 媒體藝術中心音樂/聲響部門創立者,他主導 EMPAC 場館初始設計,從空間到人員配置皆以有利於新媒體表演藝術家工作為考量,同時強調科學與技術的重要性。
由負責人 Johannes Goebel 導覽,參觀音樂廳(Concert Hall)。
EMPAC 駐館邀約奠基在藝術家駐地創作的基礎上,由策展人提出邀請,與藝術家一同草擬駐館計畫。我第一趟工作旅程是加入 EMPAC 一年一度的夏日聲響藝術論壇,藉由論壇議程,欣賞館方製作的影音作品,參與技術人員、藝術家與學者的分享與測試。沉浸於聆聽聲響一直是我熱衷的事,也許是因為聲音與舞蹈具有共通的抽象特質,可以在短時間內形塑一個專屬的時空,任由身體與意識優遊在無限的想像世界。第二趟駐館則是鎖定創作與對應的聲音實驗方向後,與臺灣團隊一同前往,在館方團隊協助下開展新作品的雛形架構。
駐館工作照,由左至右:美國編舞家/舞者 Adam Weinert、臺灣聲音藝術家吳秉聖、臺灣新媒體藝術家張暉明、美國聲音藝術家 Bobby McElver、我、臺灣新媒體藝術家黃偉軒
EMPAC善於協助藝術家評估創作與技術並行的工作流程與時間,對於聲音與技術品質也有一定的堅持,一些我以為是過於挑剔的細節,例如:投影機風扇的聲音、出口燈的光線、地板材質與燈光質地的關係,在館方標準工作流程中早已安排妥善。過程中我體驗到一個場館團隊,如何展現專業分工及提供務實建議,在實驗先行的團隊共識下,堅持「看得見未來的過程」而不是結果,這讓我在面對許多未知時,心中仍感到踏實。
團隊在The Goodman Studio/Theater工作,就聲音、燈光、影像、舞蹈做技術修正與準備。
藝術家在每個創作階段探求靈感的方法各不相同,有時追求感官刺激與身處文化衝突強化創作的慾望;有時讓週而復始的生活感,內化龐雜思緒、沉澱身心、轉化創作能量;有時僅憑人與人的相遇,即可促成合作契機。藝術駐村提供藝術家多元創作能量,透過不同創作路徑摸索合適的媒材與方法,又或者讓這個過程就是創作本身。相信在疫情之後,藝術駐村會有更多元的想像空間。
參考連結:
文化部獎補助資訊網:
https://grants.moc.gov.tw/Web/index.jsp
法國巴黎西帖國際藝術村:
https://www.citedesartsparis.net/
Micadanses官方網站:
http://micadanses.com/
蘇文琪以舞蹈展現想像重力的 VR 世界:
https://arts.cern/article/su-wen-chi-presents-vr-world-imagining-gravity-through-dance
藝術駐村 - 蘇文琪 | EMPAC :
https://empac.rpi.edu/program/curatorial/residencies/2019/su-wen-chi
蘇文琪官方網站:
https://www.suwenchi.com/home
作者:蘇文琪
編譯:英科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