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村藝術家

圖片來源:駐村藝術家 牛俊強

王俊琪

王俊琪展覽參觀者照片
王俊琪展覽
王俊琪展覽參觀者
王俊琪講座
王俊琪講座照片

王俊琪

駐村地 美國 / 紐約
藝術村 ISCP國際藝術工作室
補助年度 2014
王俊琪出生於臺灣臺北,是獨立策展人,目前生活和工作於臺灣臺北與德國柏林。1996年於美國普羅特藝術藝術學院所取得數位藝術學士學位,2002年於美國紐約大學所取得互動電子媒體碩士學位。2005-10於臺灣文化大學擔任兼任講師。2007年作品「城市日誌」獲得臺北數位藝術節互動藝術首獎、2008年作品「釋夢實驗室」獲得臺北美術獎入選、2009年作品「MISS」受邀2009牯嶺街國際小劇場藝術節演出、2010年作品「幻象屋」受邀柏林小劇場演出等。王俊琪2010年開始策劃展覽,包括:「可有可無 – 當代錄像裝置展」(柏林,2010),「液態殼子 – 當代聲音與錄像裝置展」(柏林,2011)、 擔任助理策展人2012臺北雙年展「臺北雙年展2012 現代怪獸/ 想像的死而復生」、「城市‧ 魅感」(臺北,2012)、「城市閃爍系列」(柏林,2012-13)、 「高重黎及他的光化學裝置」(東柏林舊歌劇院,2013)、「法比恩‧樂韓 90°_45°_行動」(臺北當代藝術館,2013)、以及「無河不流 有河必流」(臺北關渡美術館,2014)、「SPECULATIVE DUST」(首爾,2015),「LIGHT OF REFERENCE」(澳洲費利曼圖PS Art Space 2015)、近期策劃「城市‧ 魅感」(高雄市立美術館,2015)等。於2010年開始,她進行的「實踐國際交流」計劃,在柏林成立《歐亞藝術網絡組織》,並與國外各大單位與獨立空間聯合舉辦一系列展演活動。現今2014年9月在臺北成立《歐亞藝術實驗室》旨在建立與藝術創作者與國際之對話與連結。

駐村心得:

我的工作是從事於反覆觀察的節奏。在紐約逗留期間希望可以從不同形式的藝術時間中可以得到與藝術家或策展人交流平等和開放的機會。因此我嘗試開發靈活的合作方式走出了一條臨時的情況,無論是基於項目,如在一個具體的策展概念或只提,以項目為基礎的。比如從一個具體的策展概念或主題,開發出一個共同的藝術理念,成為一個開源項目,開放融合。

為此,在四月的ISCP開放工作室期間,我策劃一個小型展覽「影像/ 聲音:理念與立場」(Image/ Sound: Concept and Position),本次呈現涉及的題材包括政治、歷史、建築及日常生活,邀請四個藝術家的作品分別有臺灣藝術家丁昶文(Ting Chaong-Wen)的紀錄影像作品「這是一個金子」(2013年):韓國藝術家崔元準(Onejoon Che)的影片作品「紡車輪Spinning Wheel」(2011年);奧地利藝術家伊娃・英格伯(Eva Engelber)的影像作品「明天 Tomorrow」以及居台法籍藝術家澎業生(Yannick Dauby)的聲音作品「臺北聽三片Taî-pak thiaⁿ saⁿ piàn」(2012年)。

這次展出的期間,分別獲得布魯克林美術館Saisha Grayson(助理策展人,女性主義藝術中心 Elizabeth A. Sckler Center for Feminist Art)以及 Eric Heist(Momenta Art 非營利藝術組織)的主動邀約聯繫。這間女性主義藝術中心不只專門展示女性創作者作品,並且作為教育的場域,同時每年也頒獎給紐約傑出女性藝術家。當時展出的作品正是女性藝術發展史上最重要的藝術家Judy Chicago 的作品「晚宴 The Dinner Party」作品的所在。在此,助理策展人Saisha Grayson請教由我的觀點來談論亞洲女性藝術家的作品,後期我們會有密切的計畫。另外有機會參加Momenta Art非營利藝術組織的Annual Benefit活動,此活動於每年一年一次舉行,主要目的邀請藝術家捐贈作品在經過拍賣後,將所獲得金額歸為組織下一年度的或活動經費。

這次駐村的經驗讓我更清楚我的策展聲音是努力讓人們重新思考、放慢角度、深入研究在表面之下,並挖掘,而不是簡單地消耗。而期許在我的策展裡能引起觀眾的思考,討論,而產生對我們周圍世界的新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