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村藝術家

圖片來源:駐村藝術家 牛俊強

羅智信

羅智信展覽照片
羅智信作品
羅智信展覽
羅智信工作室
羅智信布展中

羅智信

駐村地 美國 / 紐約
藝術村 ISCP國際藝術工作室
駐村創作 An Afternoon, Hanging Man, Shadow
補助年度 2013
個人網站 羅智信個人網站
羅智信(1984)出生於臺灣苗栗,畢業於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碩士班。現成物的使用是他創作中最具代表性的主題。他擅長重組與拼貼現成物背後來自日常的意義與內容,運用雕塑、裝置與影像等媒材企圖實驗與探索現成(readymade)概念的可能性,將之擴及用以形容人們生活的樣態、模式與軌跡。

其展覽包括:Slide, don’t Slip地板項目‭ ‬羅智信個展(非常廟藝文空間,臺北,2016)、開放容器‭ ‬羅智信個展(谷公館‭ ‬臺北,2016)、城市.魅感(高雄市立美術館,2015)、羅智信個展(巴賽爾藝術展,香港,2015)、他者 • 距離—兩岸當代藝術交流展(湖北美術館、高雄市立美術館,2014)、Unseen Daily Life(Tokyo Wonder Site Hongo,東京,2014)、 Photographs / Sculptures(海馬廻光畫館,臺南,2014)、皇后雙年展(皇后美術館,紐約,2013)、臺北美術獎(臺北市立美術館,臺北,2012)與臺北雙年展(臺北市立美術館,臺北,2014)。

羅智信現居住與工作於臺灣臺北。

駐村心得:

在我在紐約三個月這段時間裡,同時約有30位的藝術家駐村於ISCP,每個人的停留時間根據個人的規劃與交流單位與ISCP所簽的合約而定,長度大至從三個月到半年甚至一年不等。ISCP提供的工作室環境尚可,雖然我的工作室(204)算小而且沒有對外窗,但天窗的自然光與挑高屋頂還算不錯,空間本身和我後來所發展的裝置搭配起來效果倒是滿好的,因作品本身和空間產生了對話。我覺得比較辛苦的是ISCP本身並沒有提供專業的木工、雕塑或翻膜的工作室,雖然還是很多藝術家都克服這點,在很短的時間內把自己的工作室打造成一個相當完整的工作環境,但他們都是來自美國、加拿大或墨西哥的藝術家,因而有辦法較許多的工具和創作材料運到工作室,關於這點文化部或許思考在預算內增加運費的項目。

ISCP的駐村計劃最主要的活動有:策展人、藝評人的參訪,每月大約二到三次。實地考察(Field trip):組織藝術家一起前往美術館、藝術中心、藝廊或私人機構進行參訪或是參觀,大約一個月一到二次。還有就是最重要的開放工作室(Open Studio):分為春秋兩次。開放工作室是ISCP的重要活動,今年第一年舉辦了募款之夜(Benefit Night),是在週末五、六、日之餘增加了禮拜四晚上的時段,並需要購票入場。他們今年首次舉辦也是要試探紐約藝術相關專業人士和藝術愛好者的接受程度,這反映了紐約文化界,不管大小、公私立的機構、美術館皆有的募款傳統,而其經常是機構營運的重要資金來源。

因為ISCP本身並不提供住宿的關係,加上紐約本身是一個非常忙碌,每個人皆有各自計劃的城市,所以在駐村期間剛開始藝術家之間並不多機會碰面,只有在藝術SALON(藝術家分享自己作品)或是實地考察(Field trip)的時候才有機會熟識。但在接近開放工作室前,藝術家們之間便開始有許多的交集,一方面是大家待在工作室工作的時間變長的,另外一方面是看到了彼此的作品,透過作品交流,藝術家們的互動和話題可以更深入。

在駐村藝術家中,雖然藝術家們彼此都很熱情,但由於大家來自各地,對於彼此的創作背景與脈絡皆不熟悉,而且其中不乏較年長、履歷與知名度高的藝術家,加上臺灣又是小國,種種的因素下,我想我給別人的第一印象大概不是一個成熟與專業的藝術家。但經過開放工作室與駐村期間的其他展覽之後,某種程度得到了另眼相看,表示非常喜歡我的作品,甚至想要收藏。之後於一位芬蘭藝術家Niko Luoma交換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