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村藝術家

圖片來源:駐村藝術家 牛俊強

徐詩雨

3月4日線上參與見面會實況
線上參與Strike MoMA討論實況
實際參與Strike MoMA抗議現場
Beverly’s 作品展出現場
參訪 Carlos Franco 工作室
Open House 展出現場
Open House 展出現場
Open House 展出現場
Open House 現場觀眾閱讀展出內容
MoMA 中提供如何使用自己的手機收聽作品音檔的說明

徐詩雨

駐村地 美國 / 紐約
藝術村 ISCP國際藝術工作室
補助年度 2021
徐詩雨,國立中央大學通訊工程系畢業,紐約大學視覺藝術行政碩士。致力於媒體藝術發展以及圖像、記憶與空間媒介等研究。

曾任國立故宮博物院研究助理,2014年於紐約惠特尼美術館數位媒體部門實習,協助《2014惠特尼雙年展》,2017年獲臺北市立美術館策展培力,負責2017「威尼斯雙年展」臺灣館謝德慶展覽《做時間》籌備與執行。

個人獨立策展計畫包括:2014 年紐約布魯克林 The Schoolhouse《透射》;2015年駐紐約臺北文化經濟辦事處群展《Level Up》;2017年紐約美華藝術協會 456 畫廊《抵抗徒勞無功》。現為《藝術家》、《典藏投資》雜誌撰稿人,紐約 SCREEN 網路藝術平台聯合創辦人,推廣臺灣藝術創作。

駐村心得:
我在紐約 ISCP 駐村的計畫主題,是思考展示媒介如何建立觀眾對展示物的知識論,以及被視為「他者」的女性和自然,如何被展示。我鎖定紐約美國自然史博物館 1995 年化石展廳的更新進行研究,並對比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在 2004 年恐龍展示廳的更新,來思考視覺媒介中的政治性。

受疫情影響,我的駐村分為線上和實體兩部份。線上部份,駐村人員利用線上見面會,介紹機構資源和疫情相關的調整,討論我計畫需要的資源,和每月客座策展人線上討論,獲益良多。

實體部份,我數次造訪美國自然史博物館,但因無法進入圖書館,主要使用該館的線上資料庫進行研究。ISCP 安排看展和機構參觀,包括紐約雀兒喜區與下東區的商業畫廊,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下東區非營利空間 Beverly’s,是一間提供藝術家展示創作的酒吧。我也造訪藝術家 Carlos Franco 等 ISCP 同期駐村藝術家的工作室,透過工作室訪問深入了解藝術家近期創作及過往脈絡。此外,我還參加紐約藝術抗議運動「Strike MoMA」,除了到 MOMA美術館現場靜坐抗議,也參加抗議運動線上討論與讀書會。

駐村期間總共有兩次正式公開活動,一個是 4 月 27 日、28日線上開放工作室,以及 7 月 28 日實體 Open House。線上開放工作室,我以簡報介紹本次駐村的研究主題;實體 Open House,我以心智圖搭配計畫的研究資料,展示階段性成果,駐紐約臺北文化中心主任及秘書也至工作室參觀。我獲得不少現場反饋,許多觀眾對此研究很有興趣,可作為未來成果發表的目標觀眾。

我在疫情最為嚴峻和初解封之時進行駐村,藉此了解各機構如何進行優質的線上節目策劃與執行,以及解封後的因應措施。本次駐村對於我的研究助益良多,透過訪問策展人與參觀機構,獲得許多有用的線索,並且在 Open House 期間獲得不少有助益的回饋,替接下來的研究指引出新方向。


作者:徐詩雨
編譯:英科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