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雁婷
許雁婷
駐村地 | 美國 / 紐約 |
---|---|
藝術村 | ISCP國際藝術工作室 |
補助年度 | 2018 |
作品常於國內外展出,包括:臺東美術館《漫漫》聲音裝置展覽(2020)、台北國際藝術村《照映》(2019)、美國紐約 Lightning Whelk聯展《幻象I》(2018)。2018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水上樂園》聲音紀錄片。聲音演出有失聲祭、2019《歸屬》澳洲伯斯當代藝術中心(PICA)、2018臺北藝術節《噪集》(2018 Asian Meeting Festival)等。與同根生樂團合作創作專輯「同根生」入圍2018年金音創作獎。與真真鑲嵌玻璃研究所合作「光音」計畫獲2021日本富山國際玻璃藝術獎銀賞。
駐村心得:
紐約ISCP國際藝術工作室提供給藝術家的活動和對外資源非常多,包括Open Studio、策展人訪視、藝術家聚會、工作室交流、藝廊參訪、藝術顧問機制、個展徵選或是對外公開的演講及表演等,此外中心也提供創作所需要的部份硬體器材。
我2018年赴ISCP駐村的5個月期間,有機會參與一些發表。在ISCP春季的Open Studio中,展出數個舊作品和一個實驗新作,暫名《循環/再生》(Cycle/Recycle)。我用ISCP中心附近和生活中可回收的物件,像是寶特瓶、玻璃瓶等,作為揚聲器和音源,讓聲音在這些可回收物件中形成一個循環系統,聲音也變成可回收系統。
此外,臺灣藝術家王博彥邀請我合作他的影像作品《Six Excerpts from a Journal》配樂,並在紐約Flux Factory個展中展出。我也參與曾在ISCP駐村藝術家林嘉貞的個展《Fune’s Broken Mirror》閉幕演出,是一個結合聲音、影像、舞蹈及裝置的表演。另外,因為Open Studio的關係,受到紐約策展人Yulia Topchiy邀約,參加名為「Lightning Whelk」聯展。我用在紐約Rockaway海灘撿到的海廢物,製作小型物件雕塑,以它們為喇叭,播放剪輯過的海浪與海邊的人聲,聽者會感覺聽起來不太自然,帶有玻璃或塑膠的質感,甚至聽起來不像海聲。作品取名為《illusion I》,以拾得物和聲音探討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
除了創作活動,駐村將結束前,也參與了ISCP對外的公開講座(Artist at Work),編輯過去以及在紐約做的田野錄音,一邊播放演出,一邊講述經歷,讓與會者了解我的創作主軸。
ISCP駐村規劃著重在創造連結,讓駐村藝術家與策展⼈、藝評人、藝廊、博物館等有更多連結,進而促成展演機會。5個月的駐村時間,遇到非常多藝術家,各自的領域與背景迥異,是很棒的刺激和學習。紐約也是我目前為止去過擁有最多元樣貌的城市,無論是日常⽣活中遇見的人事物,或是各類展演,對於創作者無疑是很好的養分。唯每個創作者都有自己的步調和駐村目的,在逐漸習慣和明瞭紐約城市的藝術環境後,應可選擇自己在駐村期間內期望的創作模式,以及想要的收穫,據此再調整自己與這城市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