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村藝術家

圖片來源:駐村藝術家 牛俊強

林亦軒

BASQUIAT特展
DIA BEACON 博物館
ISCP國際藝術工作室
林亦軒工作室
工作室
古根漢60週年特展
同期藝術家合影
春季工作室開放文宣

林亦軒

駐村地 美國 / 紐約
藝術村 ISCP國際藝術工作室
補助年度 2019
林亦軒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長期旅居拉丁美洲及巴西。作品結合繪畫、拼貼、塗鴉、書寫,以抽象和符號化的方式,探討繪畫核心,紀錄拉美生活樣貌及藝術家在異地所經歷的移民身分認同等問題。近年重要個展包括:「Sob o Céu Estrelado」(Projeto Fidalga,聖保羅,2019)、「我們是烏龜」(關渡美術館,臺北,2019)、吸管(亞紀畫廊,臺北,2018);聯展包括:「2019巴西庫里蒂巴雙年展」 (Bienal de Curitiba 14a,巴西,2019)、 「Out of summer」(Simon Lee Gallery,香港,2019))、「a man called log」(亞紀畫廊,臺北,2021)等。

駐村心得:
在紐約ISCP (International Studio & Curatorial Program)駐村5個月的過程相當豐富且收益良多。ISCP安排了大量的交流活動,對外像是Field Trip,Gallery Walk,Chelsea Edition,Living Room參訪紐約和郊外的美術館、畫廊開幕,藝術家工作室,與其他機構和組織。對內有ISCP Talk,Artists at work,Open Doors,One Artist /One Work由駐村藝術家以講座方式報告作品與創作脈絡,策展圓桌會議和工作室開放等等。

我一共參與了春、夏兩次工作室開放日,以及Visiting Critics面會了來自德國、波蘭、紐約的美術館總監及策展人,探討繪畫觀點,紐約藝術生態圈以及聖保羅與紐約等城市文化差異等議題。這次駐村時間,加上機構交流與活動頻繁,因此與其他國際藝術家更容易親近,這一年國際藝術家多為歐洲藝術家,使用媒材也多為觀念與新媒體為主,因此與歐洲藝術家交流,在歐洲體系與美國體系於展覽/論述/評論和表達形式上甚有超出只有『美式』的框架,更是另一面有意思的文化撞擊。

駐村時所創作的新作品,雖然延續個人從前的創作風格,塗鴉與複合媒材的描繪手法,但是在色彩與空間的處理部份,則參雜了在駐村地所感受到的自由與符號,採用了不少類似自動性的技法。繪畫語言添加了駐村地的物件:顏色、建築、氣候、地鐵文化與文字符碼。同時間,我也在準備臺北關渡美術館個展「我們是烏龜」,以及在香港Simon Lee畫廊的「Out of Summer」夏日聯展。

整體而言,5個月的駐村對於我的創作有正面的助益,可能改變藝術家的創作想法及型態,也可能使藝術家重新醒思自己的創作生涯,重新調整與規劃,並有後續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