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村藝術家

圖片來源:駐村藝術家 牛俊強

周郁齡

ISCP開放工作室活動
我在ISCP駐村期間的210工作室
ISCP安排參訪中國城永安和一個公共社區空間
ISCP開放工作室活動
ISCP.安排藝廊與工作室參訪

周郁齡

駐村地 美國 / 紐約
藝術村 ISCP國際藝術工作室
補助年度 2021
周郁齡是研究者、作者、策展人,倫敦大學伯貝克學院人文與文化研究博士,研究範圍包含視覺文化、動態影像策展、藝術史展覽研究、策展學等。2014年曾任曼徹斯特華人當代藝術中心駐館策展人,2015年至2021年擔任國立臺灣美術館助理研究員。2021年獲文化部補助赴紐約ISCP國際藝術工作室駐村。

近年策展經歷包含國立臺灣美術館「野根莖-2018臺灣美術雙年展」、臺南蕭壠文化園區「每部影片都是一道謎語:黑盒子與白方塊的動態影像」(2017)、倫敦大學伯貝克學院佩斯藝廊「高重黎:持放映機的人」(2015)、「曼徹斯特亞洲三年展:天下無事」(2014)。

駐村心得:
我2021年赴紐約ISCP駐村,係以研究取向的駐村計畫為主,藉訪談策展人、參訪、觀察博物館和展覽等方式,探討及回應兩個問題:
1.線性時序敘事如何影響臺灣關於藝術史編撰或展示。
2.在美國如何建構原住民藝術史的展示和書寫方式。

駐村5個⽉期間,3月至4⽉受疫情影響採線上駐村,另於4⽉底抵達紐約後進⾏實體駐村。ISCP提供的人際網絡資源甚廣,不論線上或實體駐村都有非常大的幫助。線上駐村時,我參與春季開放工作室,提出的研究方向受到ISCP董事會成員認同,對方向我引介布朗克斯藝術博物館前教育與策展部門主任、紐約大學格雷美術館館長,及德國表現主義學者黛安娜・布雪(Diana Bush),並針對我的研究,進行深入討論和交流。

抵達紐約之後,ISCP每個月安排策展人參訪駐村藝術家工作室,其中包含獨立藝術史學家暨策展人莫妮卡・法比詹斯卡(Monika Fabijansk),她除了分享個人策展歷程和主張,更回應我提出的挑戰線性敘事方式問題。策展人之外,每個月另有2次評論人到訪,讓我在對話中釐清研究問題、延伸思考、練習推廣自己作品及雙向溝通。我也透過ISCP網絡,訪問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新聘任首位非裔策展人丹妮斯・穆瑞爾(Denise Murrell)。

ISCP每個月規劃藝術行旅活動,則讓我有機會和其他藝術家,一起參觀雀兒喜區和翠貝卡區的藝廊、中國城附近獨立空間如「永安和」公共社區空間、皇后區藝術博物館及總督島上藝術空間NADA House等,是我覺得駐村期間最有趣的經驗。

7月舉辦實體夏季開放工作室,我展出蘇育賢2016年影像作品《先知》和2017年《石膏鑼》,及關於藝術史、現代性、時間性書籍,還有駐村期間拜訪學者與藝文人士的筆記。當時除了駐紐約臺北⽂化中⼼主任及秘書來訪外,也有在紐約發展的臺灣藝術家,紐約藝文機構策展⼈與主持⼈到訪,是⼀次很好交流連結的機會。

本次駐村,讓我認識更多活躍國際藝術家和策展人,這期間建⽴的網絡和研究線索,將有助於我進⼀步發展駐村成果。


作者:周郁齡
編譯:英科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