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村藝術家

圖片來源:駐村藝術家 牛俊強

林宜寬

林宜寬展覽
林宜寬作品
林宜寬作品展覽
林宜寬作品細節
林宜寬工作室

林宜寬

駐村地 美國 / 紐約
藝術村 ISCP國際藝術工作室
駐村創作 共生樹、地上的銀河
補助年度 2016
個人網站 林宜寬個人網站
林宜寬1981年出生於臺南市,2004年畢業於國立花蓮師範學院 美勞教育學系。目前生活及創作於臺南,為自由撰稿人,文章發表於臺灣《藝術家》、《藝術認證》、《藝外》雜誌,中國《生活月刊》、香港《攝影雜誌》,2010至2012年曾執筆廈門《搜街》雜誌《对岸》專欄。

駐村心得

紐約當地有些推廣有機農業、城市農耕或是屋頂耕作的團體,一開始的駐村計畫預計參與這些組織的耕作活動,但因為「農作」本身需要長時間的執行,從播種、等待發芽、疏苗一直到等待農作物長成可以收成的狀態需要好幾個月時間,再者每個地方農作因當地氣候、飲食而有所差異,因此初到異地需要一段時間至園藝店、超級市場、農夫市集考察,了解當地植物生長與當季農作的大致情況,這個計畫從資料收集到實際能夠操作,都需要一段時間。

想與其他申請駐村者分享的經驗就是,計畫大致擬訂一個本身創作相關,或是已關注一段時間的題目即可,到達國外所有生活環境的事物都是陌生與新鮮的,不需要過於執著一定要照著原先的計畫做作品,如此反而會錯失一些新發現或是新環境激發的創意,或許突發狀況或生活上的異動引起的波折,會讓駐村創作有更多新的可能。

目前臺灣主流的創作形式朝向和社會與公眾社群對話,許多藝術家出國駐村也都企圖能與當地城市產生對話,這還涉及語言溝通能力與過往是否曾有駐村經驗,以及對這座城市了解的程度,若是沒有這些條件的支持,可以針對環境去研究、收集資料,再從想要確實進行的項目,尋找駐村機構或進駐在當地也從事相同領域創作的藝術家進行交流或合作,相較以一個短居外來者的身分直接尋找公眾議題,或力求與社會連結、改造社會,會比較容易找到自己創作切身相關的連接點和平行對話的立場,而非以藝術家片面的理解,暫時性介入認識不深的人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