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村藝術家

圖片來源:駐村藝術家 牛俊強

蘇育賢

蘇育賢展覽
摩爾市場照片
蘇育賢作品展覽
蘇育賢作品細節
蘇育賢作品

蘇育賢

駐村地 美國 / 紐約
藝術村 ISCP國際藝術工作室
駐村創作 <摩爾市場計劃>
<椅子>
補助年度 2012
蘇育賢,1982 年出生於臺灣臺南。蘇育賢的創作多從身邊的人事物下手,藉由丈量自我與他者、生活與媒體的誤差值,將這之間的距離視為主體化的所在,思索一種不用窮追猛打 但可立地成佛的主體性,這種不可思議的自信心,是他想追求的熱情跟幽默。2007 年獲得世安藝術獎、高雄獎、臺北美術獎首獎,2008 年於光州美術館個展「小生活」。蘇育賢同時也策劃展覽,如2007 年於北京798「範式轉向-臺灣新世代藝術的契機」、2008 年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關渡美術館「CO Q-Young Taiwanese Artist from Nobody Collection」、2010 年TKG+「Oopject / 唉呀的物件展」等。2011年獲選參加「第54屆威尼斯雙年展:聽見,以及那些未被聽見的-臺灣社會聲音圖景」。

駐村心得:

ISCP裡面做物件、雕塑、繪畫等明確佔據物理空間的作品的藝術家比較多,開放工作室的時間除了可以展示作品和對話之外,最棒的就是藝術家們可以認識其他藝術家,更瞭解彼此的創作,便是這樣的緣故讓我結識了日後一同在紐約合作計畫的藝術家,墨西哥裔的德國年輕藝術家Francisco Montoya Cazarez。

摩爾市場計劃:

這個計畫案的基本概念是試圖利用社群與藝術之前的距離,將藝術家與社群的合作關係推展到一個較極端且極具挑戰性的位置上。藉由不斷地遊說與溝通,企圖將藝術家的位置交付給社群。也就是說,在這個過程當中,藝術家的角色在某種程度上是被取消掉的,我們的能動性在於賦予社群能動性,而我們的思考也在於處理如何讓社群成為思考的主體。我們甚至不提供任何創作的思考模型,我們的工作完全在「交付」創作的權利與需求給予社群,希望將所謂「藝術介入社群」推演到「社群介入藝術」,並且,與其在一個公共空間擺放作品,我們更希望作品完整地成為這個空間、這個社群的一部份。

在與市場工作者會面時,請他們思考,如果我們能為他們執行「藝術作品」,他們會想要擁有甚麼藝術?這對話過程的時間相當地久,一來,我們其實是外來者,取得他們的信任需要時間;二來,大多數的人與藝術有著相當遙遠的距離,如何藉由藝術來思考個人的需求,也是頗具難度的。這個市場計畫最終與六位市場工作者合作,並且有兩個工作坊,由他們作為發想作品的藝術家,且由他們為作品命名,而我們則以藝術專業工作者的角色執行他們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