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分享

圖片來源:駐村藝術家 蘇匯宇

如何在外國藝術駐村期間策展? 獨立策展人呂岱如:最重要的是學會搭訕

2020-11-16

呂岱如專訪照片


許多國際駐村交流參與者會在駐村期間舉辦活動或策展,對於交流的策展人來說,要在駐村及幾個月的時間策展是不太能。從事策展工作超過 15 年,並且曾經在巴黎、紐約、斯德哥爾摩、伊斯坦堡等地交流,擁有豐富駐村經驗的呂岱如分享在陌生城市建立人脈網路,並且靈活策展。


 


一、學會搭訕別人與被搭訕


在陌生城市,學會搭訕別人或是被搭訕是很重要的!當出席開幕、表演活動時,幫助自己快速融入並且了解當地社群。


 


二、充足的事前準備


先了解自己想要探討的領域,並且整理駐村地訪問清單,到駐村地拜訪他們進行採訪,開啟交流機會。巴黎西帖國際藝術村的策展人協會值得一去,那是一個可以跟很多策展人交流的場合。而透過認識的人帶領再去參加不同活動,並且認識更多人也是不錯的方式。


 


三、選擇靈活的策展手段


策展人要在陌生的城市策展是不太可能的,但可以在附近的小場館、自己家的小客廳或是工作室舉辦 Open Studio,並且以出版、朗讀、影片播放等微發表都是很靈活的策展方式。


 


關於呂岱如


呂岱如從事獨立策展約15年。在英國 Goldsmiths College 取得二十世紀藝術史碩士學位後,長期在文化藝術領域以寫作、評論與策展等形式耕耘,曾在2008 年獲文化部選送至美國紐約 ISCP 藝術工作室及2012 年、2018 年至法國巴黎西帖藝術村駐村。她也曾在斯德哥爾摩、柏林、伊斯坦堡等地駐村,擁有豐富的駐村以及策展經驗。


 


延伸閱讀


呂岱如 2012 年巴黎西帖國際藝術村駐村心得


呂岱如 2018 年巴黎西帖國際藝術村駐村心得


呂岱如官方網站


 

呂岱如
2018
呂岱如從事策展、寫作,養成背景涉獵文學、藝術史、社會運動與策展學。她的策展重視方法學的發展,長期建構觀念性的觀看方案與跨越藝術和現實的論述實踐。計畫內容關注感性、身體、機制與回憶之間的共振的空間,由此去探索人的況境、知識的邊界,以及藝術如何超越現有的思維,更深刻地去面向人性、文化、生命之聯繫。 2015至2017年間於臺北當代藝術中心擔任總監,主持策展與組織工作。2013年任《這不是一座臺灣館》 (第五十五屆威尼斯雙年展平行計畫) 策展人。近年在亞洲與歐洲間策劃多項展覽和工作坊活動,策展實踐注重開發各種專業工作坊、觀眾體驗等不同的另翼共學和創意策略。 這次駐村經驗對個人而言,實屬難得的時間與空間,讓我有機會在一個連續多年沒有停歇的策展生產狀態中抽身,養精蓄銳重新梳理面對個人的策展志趣和方向。我在期間內完成大量的閱讀、寫作、書信往來,和不同藝術工作者展開各種對話,並且實驗一些從來沒有過的文字活動,這些狀態和我個人過去幾年在主持各種工作坊後所奠基的一些經驗,與藝術家往來領略的各種創作方法、以及近期透過閱讀藝術史所再度體悟到藝術如何在內容生產、形式表現、建立和理想高度的一個辯證空間中相互回應,聯繫內在世界與外在天地。同時,基於對藝術史脈絡的閱讀和對策展的個人審視,建立出「展譜」的嘗試,於駐村期間發展出的部分文字,也作為未來策展發表的基礎。 藝術村有300間工作室,其中不斷更替進駐的各國藝術家們,如同聯合國般的社群中,有機會碰到志同道合的新朋友,藝術村有法國策展人協會進駐,亦會辦理不定期的專業聚會和討論,我也透過這個網絡也認識到當地的策展人,以及了解當前法國藝術文化生產條件狀態與近期趨勢。在這些延伸出來的各種研究與對話、合作與聯繫中,如何做到社交平衡和工作進展齊步並進,短時間內獲得有效資源,是駐村中的樂趣也是一個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