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村藝術家

圖片來源:駐村藝術家 牛俊強

牛俊強

牛俊強展覽參觀者照片
牛俊強作品細節
牛俊強作品
牛俊強展覽參觀者
牛俊強作品展覽

牛俊強

駐村地 美國 / 洛杉磯
藝術村 18街藝術中心
駐村創作 <即使她們從未相見>
補助年度 2011
個人網站 牛俊強個人網站
牛俊強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科技藝術研究所,從事錄像和平面複合媒材創作。目前工作於臺北,為實踐大學媒體傳達設計學系助理教授,另於台灣視覺藝術協會(AVAT)擔任常務理事。

牛俊強作品以「視覺作為一種存在的形式」出發,延伸至時空向度中,不可見的關係連結、個人至群體的生命意識,以不同形式的創作做細膩而宏觀的提問。

曾參與鹿特丹國際影展金虎獎短片競賽、FAFF錄像藝術節、英國Osmosis錄像藝術節、美國Pixilerations新媒體藝術展、紐約cutlog藝術節、西班牙Aguilar影展、法國Tours亞洲影展、法國ARTchSO錄像藝術、日本東京Imterdisciplinary藝術節、韓國光州ACC Asian Arts Space Network Show、兩岸四地藝術交流計畫、臺北金馬影展、臺北美術獎、臺灣國際錄像藝術展、臺北電影節等國內外藝術節和影展展出。作品亦在柏林、伊斯坦堡、特拉維夫、俄羅斯、墨西哥、首爾、北京、深圳等國際重要城市發表。作品神的影子被提名為2021倫敦IFF獨立電影節最佳外語紀錄片最佳外語紀錄片導演、被評為第7屆柏林ARFF最佳實驗電影,曾獲頒第53屆美國休士頓國際影展最佳實驗電影,第42屆金穗獎最佳實驗片,第35屆金穗獎最佳實驗片,及第十七屆台新藝術獎入圍。


駐村心得:

「即使她們從未相見」是2011年九月於美國洛杉磯駐村,串連臺灣與當地兩地的影像計劃,以仿紀錄片的形式,在不同時空地點完成。

在出發駐村前,我挑選生活週遭4位女性友人,請她們提供一張照片,至美國駐村後,找到4位當地女性,個別從這從這幾張照片選其一,並對這位陌生的臺灣女子,做假設性的描述 (關於她的職業、生活習慣、喜愛食物、過去未來…等),其方式必須揣摩對方是久識的朋友(描述時以「我記得」,而非「我覺得」不確定語句)。整個訪談過程以錄影紀錄。待駐村結束,回臺灣時,再請這4位臺灣女子,針對挑選她的美國女性,以同樣方式描述,最後將這兩邊的訪談紀錄交錯剪接,使其看起來打破時空對話。

這4位女性分別有不同的年齡和背景,有些是在這裡出生的加州人,有些是從東岸過來唸書和工作。拍攝地點都在她們的住家和工作場所拍攝,這些空間有她們使用過生活過的肌理,也因為如此我也看到了別於電影外美國人的居家生活。

這個計劃有趣的地方在於,當我們描述一個未知的對方,以幾張照片為線索,依循著自己的生命經驗,因此其實也是對自我的另一種描述及轉化。另外一方面,這樣的自我經驗又摻揉進對異地的文化想像,因此這個假想出來的客體,是原我與他者之間 的過渡。這些多少反映了當今速食影像的現象-我們可以透過各種網路平台聯結許多面孔,可以很片面快速的切入一個人,但深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這件作品是一個共寫的文本,除了被攝者,兩地觀眾也在經歷作品時,加入自己的主觀想像。而這些想像的聚集,最後成為一個跨越人種、語言、時空的記憶原型。這會是一個偏向文件性的作品,目前除了對談影像,還會有一個我搜集上百張女性獨照的裝置,在2012年四月完成,並且在臺北其玟畫廊展出。藉由這個作品,我也認識了這趟駐村的美國好友-Kelly。而「即使她們從未相見」這件作品也獲得第35屆金穗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