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村藝術家

圖片來源:駐村藝術家 牛俊強

丁昶文

貝塔寧(KünstlerhausBethanien)藝術村個展《自身的重複》1
貝塔寧(KünstlerhausBethanien)藝術村個展《自身的重複》2
貝塔寧(KünstlerhausBethanien)藝術村個展《自身的重複》3
貝塔寧(KünstlerhausBethanien)藝術村個展《自身的重複》4
貝塔寧(KünstlerhausBethanien)藝術村個展《自身的重複》5
威瑪霍爾茨多夫莊園(ParkdesLandgutsHolzdorf)現地裝置《Japamala》3D模擬圖
德國貝塔寧(KünstlerhausBethanien)藝術村開放工作室四部錄像短片放映1
德國貝塔寧(KünstlerhausBethanien)藝術村開放工作室四部錄像短片放映2
德國貝塔寧(KünstlerhausBethanien)藝術村開放工作室四部錄像短片放映3
《Japamala》雕塑裝置,與法國藝術家多米妮可.巴倫一同參與威瑪藝術節1
《Japamala》雕塑裝置,與法國藝術家多米妮可.巴倫一同參與威瑪藝術節 2
《Japamala》雕塑裝置,與法國藝術家多米妮可.巴倫一同參與威瑪藝術節 3

丁昶文

駐村地 德國 / 柏林
藝術村 貝塔寧藝術村
駐村創作 Japamala
補助年度 2020
丁昶文,1979年出生於臺灣高雄,2006年畢業於國⽴臺南藝術大學,現居住和工作在臺南。其擅長處理影像及物件等混合媒材的空間裝置,作品深受個人經驗啟發,常以現成物置於特定展覽背景下,演變成為特定的歷史敘事。在令人驚訝的創新當中,他嘗試解構、闡釋和重新詮釋著我們共享的歷史,並審視物質文化、歷史衝突、集體記憶和跨境存在等現象及問題。

其代表性展覽包含:「自身的重複」,德國貝塔寧藝術村,柏林(2021)、「亞洲藝術雙年展-來自山與海的異⼈」,國⽴臺灣美術館,臺灣(2019)、「漲潮17:費利曼圖雙年展」,Artsource,費利曼圖(2017)、「工藝援引」,金澤21世紀美術館,金澤(2017)、「當下檔案.未來系譜:雙年展新語 臺北雙年展」,臺北市立美術館,臺北(2016)等。

駐村心得:
德國貝塔寧藝術村(Künstlerhaus Bethanien)創作計畫分為三個部分,其一是圍繞在對威瑪霍爾茨多夫莊園(Park des Landguts Holzdorf)的歷史研究,二是以其研究成果所延伸在莊園的現地裝置,並與印裔法國藝術家多米妮可.巴倫(Dominique Baron-Bonarjee)一同參與威瑪藝術節(Kunstfest Weimar 2021),最後則是將裝置與錄像完整展出在貝塔寧藝術村的個展發表,駐村期間一併參與了開放工作室及個展線上導覽。

霍爾茨多夫莊園,一座歷史悠久的莊園,被認為是德國圖林根州的一顆明珠。建於17世紀至18世紀間,這座宏偉的建築曾是富有實業家奧托.克雷布斯(Otto Krebs)博士的私人豪宅,其內部裝潢華美,收藏許多法國和德國印象派名作,並擁有一個獨一無二的法式花園和奇石園(Alpine garden)。然而,歷史的洪流使得這些珍寶的命運產生了劇烈變化。

在二戰經歷了納粹及蘇聯佔領,直至軍隊撤離後,莊園仍有多次變遷,包括被當作訓練設施和兒童之家,直到1999年才逐漸發展成為文化旅遊景點。然而,克雷布斯博士的收藏品卻遭到了無情的掠奪,大部分作品流落世界各地。

基於對霍爾茨多夫莊園歷史的研究和對其獨特環境的深入探索,我提出名為《Japamala》的作品計畫,嘗試結合地景文化、表演和裝置藝術,藝術家多米妮可.巴倫在莊園的水池中,圍繞在我製作的一尊人像雕塑,以及數條由霍爾茨多夫石灰華石製成的巨大石鏈。這個作品旨在重新探討物質與文化之間的關係。

在貝塔寧藝術村個展中,我將發生在霍爾茨多夫莊園的作品創作過程,進行了新的迭代,使故事繼續發展。將水池中的雕塑轉換成一個多層次的錄像裝置,模擬水池的裝置佔據貝塔寧畫廊二樓空間,並以投影在這座人工的水池上方,創造一部有關莊園歷史的錄像,影片中描述了與法國藝術家康斯坦丁·莫尼耶 (Constantin Meunier)雕塑——《播種者》(1896)的想像連接點,如今這一座曾經被克雷布斯博士收藏在霍爾茨多夫莊園的雕像,現正矗立在柏林的舊國家美術館(Alte Nationalgalerie)草皮上。

作者:丁昶文
編譯:英科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