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筱芳
林筱芳
駐村地 | 美國 / 洛杉磯 |
---|---|
藝術村 | 18街藝術中心 |
駐村創作 | 《城市思維》 |
補助年度 | 2007 |
駐村心得:
在生命歲月中,我往返探尋於逐漸疏離的母體文化。困境之中,我轉向思索認同思維的形塑,人為何選擇遷移,又如何面對離鄉與返鄉? 我以攝影觀看所處的時代與社會氛圍,那展現出來錯置與疏離,複雜的後現代拼貼景觀往往超越了攝影自身可訴說的再現形式。
我覺得自己是業餘創作者,尚未尋找到能真正承載時代記憶的形式。近年來,我不覺地由社會議題式與敘事體式的紀錄片作者轉向對視覺檔案與歷史記憶的反思。身處於複雜殖民歷史與政治主體意識對峙的島國上,自我身分的曖昧狀態與認同漂浮不定。集體記憶與影像之在場性,招換當下「彼時曾在」。破碎影像在時空感知空間中交織於過去與當下。家鄉,成了似清晰卻遙遠的虛幻記憶,不再是個穩定不變與認同寄託的象徵。
在十八街駐村期間,我以大洛杉磯地區為基點放射出田野及創作的版圖,進行以旅遊暨民族誌長篇影像詩體創作。十八街藝術村的開放工作室之夜,我以作品集與當地長期駐村藝術家進行交流。駐村三個月期間,我四處走訪加州與芝加哥的臺灣社團,進行相關田野訪談。為了擴大田野範圍,我特地飛往芝加哥,記錄當地台美社團的如何在當地與臺灣團體在紐約街頭籌畫一場國際型的社會運動。歷經20個小時的車程,我跟隨這群人參與紐約市的臺灣入聯大遊行。返台之後,完成了一部短篇的音像作品,於2008年正式發表。
駐村期間,在UCLA Film And Television Archive的影像資料庫進行相關影像考察研究,回返六七零年代的冷戰時期,臺灣做為美方的東亞戰略位子中歷史幽靈的想像曾在的「蹤跡」(trace)。自此,由一位單純的影像記錄者,我開始逐漸轉換成檔案影像的研究型創作者。目前就讀於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博士班,逐步進行當代藝術的檔案影像之相關研究與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