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村藝術家

圖片來源:駐村藝術家 牛俊強

胡農欣

「壓力測試」影片作品
「壓力測試」影片作品
 18 街工作室
「桃樂絲紅鞋的秘密」16mm膠卷裝置拍攝過程
「Venaissance」 工作小組會議
「不癒之境」影片作品
「家的肌理」繪畫作品
「不癒之境」個展布展過程
「晚餐對話」線上開幕活動

胡農欣

駐村地 美國 / 洛杉磯
藝術村 18街藝術中心
補助年度 2020
個人網站 胡農欣個人網站
胡農欣個人網站
胡農欣,2009年畢業於美國長島大學藝術創作碩士,在紐約創作並在皇后博物館(Queens Museum)工作多年。胡農欣的創作媒材包括錄像、裝置、雕塑、表演、膠卷…等,利用其碰撞出的語彙,呈現主題和概念的多元性。創作的內容多為反映她在巴西、柏林、冰島、北極、紐約、洛杉磯等地駐村的經驗。近期以16毫米膠卷為創作媒材,探討時間、記憶、生命等議題。

胡欣農在國內外獲獎及展覽經歷豐富,包括2017、2019年紐約皇后區文藝協會-新創作獎助,2020年獲得國藝會創作補助(獲獎計畫:「三個太陽」創作暨出版計畫)。重要展覽包括參與2021年「The Hours After」新加坡藝術週、2020年「不癒之境」個展,美國洛杉磯18街藝術中心、「Common Ground Project volume 1」: Now&After錄像藝術節、比利時Transcultures多媒體中心、莫斯科現代藝術博物館等。

駐村心得:
2020年,我前往全美國前20大藝術駐村機構-洛杉磯18街藝術中心駐村。洛杉磯是少數還保有豐富膠捲電影資源的城市,我想透過駐村的機會,對電影膠捲的相關機構有進一步研究和了解,以豐富我的創作內容和呈現方式。然而在嚴重特殊傳染性(Covid-19)肺炎疫情的影響下,原先的參訪計畫也隨之改變,取而代之的是更多在線上與藝術家互動的機會。

在疫情之下,駐村中心仍盡力安排各式藝術家的交流活動,其中包括由駐村藝術家Sara Daleiden所發起的:「Creative Roundtable」線上對談。每個月有2-4次讓駐村藝術家、外部策展人或專業人員,進行講座和工作坊。藝術家也可以藉此發表創作、研擬合作方案等。

另外駐村中心也安排「Zoom Studio Visits」一對一線上工作室參訪。透過視訊方式,參觀藝術家的工作室。雖然視訊難以辨識作品的尺寸、材質,但是增加了和策展人深入交流的機會。我共參與了五場線上工作室參訪,參訪者包括聖地牙哥當代美術館策展人,Torrance Art Museum的策展總監,Marathon Pictures策展總監等。

除了線上活動,我也實地參與「Vesnaissance」工作小組。這是集結駐村藝術家、當地居民、社會運動參與者和街友等共同成立的組織,為當地400位因疫情而來到威尼斯海灘避疫的遊民,尋求與當地社區共融的方法。為此我們設計了「移動種植箱」(Planter Box),解決遊民的食物來源和存放私人物品的需求。加入小組四個月時間,不僅擴張了我對「家」的定義,小組中的幾位居民和遊民,也成了我的作品《桃樂絲紅鞋的秘密》的拍攝人物。

駐村期間創作的作品,以自己失去「家」的經歷,結合疫情所造成的「共同創傷」為概念,並以「懷舊」為主題,進一步探討「家」的意義。

作品包括:雙頻影片《壓力測試》、《不癒之境》、《桃樂絲紅鞋的秘密》16毫米膠卷裝置、《家的肌理》、以及《Half Moons》等複合媒材裝置,並在18街藝術中心的Atrium Gallery展出。展覽開幕時我也舉辦線上晚餐對話,邀請紐約皇后美術館展覽及節目部主任、瓜地馬拉當代美術館(NuMu)共同創辦人、18街藝術中心助理策展人參與主題討論。

在疫情期間,能在18街藝術中心駐村三個月,讓我有寬敞的工作環境和接觸新的藝術家社群,不僅幫助我創作發想、也緩衝了在疫情中積累的各種壓力和不安。而藝術中心在疫情下持續提供藝術家創作上有形和無形的助益,更彰顯了藝術中心對於藝術家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