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村藝術家

圖片來源:駐村藝術家 牛俊強

郭嘉羚

郭嘉羚作品
郭嘉羚作品細節
郭嘉羚工作室
郭嘉羚作品照片
郭嘉羚作品展覽

郭嘉羚

駐村地 法國 / 巴黎
藝術村 西帖國際藝術村
駐村創作 Open KUO CHIA LING in Paris 個展
補助年度 2008
個人網站 郭嘉羚個人網站
1979年生於臺灣桃園,畢業於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博士班。曾獲桃創獎優選、臺北獎優選、世安美學創作補助、國藝會美術創作類補助,並曾於巴黎西帖國際藝術村駐村,作品亦曾獲白兔美術館、藝術銀行、國立臺灣美術館及私人收藏。
郭嘉羚早期的作品如〈狀態#2〉(Condition#2, 2004)、〈碰觸的心理〉(A Mind of Skin Touch, 2005)擅長捕捉日常的片段微觀,以身體行為做為創作的媒介,運用行為錄像的手法形式,擴張視覺的影像,並傳遞出心理的感知經驗。2006年開始發展的 「紅色嘴巴」系列作品裡被放大的嘴唇重複誦讀語句,其具體的身體影像經由語言的通道,衍繹了動作的詮釋,構成了影像的弦外之音,在郭嘉羚作品當中被微觀放大的局部身體,同時也碰觸了感知的詮釋。2014年開始發展的「海動作」系列作品,更擴展了觀察對象,將對準藝術家自身的鏡頭轉向外在空間,在作品〈海動作〉(Sea Move, 2014)、〈海動作─時間〉(Sea Move-Duration, 2016)中,透過巨幅投影影像、彈性布幕、動力機械三者結合的呈現方式,探討身體行為與影像之間涉及的「觸覺性視覺」展現可能性。2018年進一步藉由作品〈星星〉(2018)、〈雲動作〉(2018)試圖展開「觸視」的景深/空間提問。
作為關注以身體行為轉譯心理狀態的行為錄像創作者,郭嘉羚試圖藉由身體、影像、裝置將身體行為的語意擴延,試圖在作品中呈現被展示的動作、被言說的動作以及被想像的動作。

駐村心得:

在西帖駐村發表的展出現場,因著工作室的特殊空間造型,以其傾斜屋頂、兩小窗是淨明且對向有燈光的小徑,我安排成一個溫暖且親近的完整展示空間,牆面是平面日常作品有小燈照射,斜頂或更高的牆面是錄像作品的播映,有床架改造的觀眾座椅以及暖脾食品。



在這次駐村期間製作的作品《AT PARIS》系列,是以亮面卡典圖案貼紙拼貼在白色的紙張上,並將標題以手做拼字印章印在畫面中,內容主要是紀錄我的各次外出訪程。《HERE THERE》這件錄像作品是在工作室廚房的窗戶邊拍攝的,那是一個充滿復古懷舊的映象,有著古老稜線的屋頂們和微妙的晨光晚霞夜色,我用微暈的鏡頭拍攝著流淌的雲群,畫面中,HERE和THERE和冥想相互交會。《RED SHOSE》這件錄像作品的拍攝現場是在工作室的樓梯間,述說著一個奔走的時刻,上下來回的體驗。



駐村生活,不啻是超市、市集與藝術空間的來回互換,前二者是無須說法文便可觀看及體驗在地居民的基礎生活組成,後者則是介於觀光客朝聖以及搜尋藝術作品的巴黎氣氛。在這兩個月的市區行走當中,獲得了很多經驗與能量,我看到了法國對於藝術的概念是擁有更輕盈、自由的態度,他們一般的民眾在生活中植入的藝術觀點,在博物館及美術館裡,將經典的藝術品及文物,用各式各樣挑戰及創新的方式試圖呈現出嶄新的面貌,讓不同時代的觀者,都能夠對於經典有重新的一番詮釋。



駐村期間的創作,發展出和過去錄像作品不同的樣貌,相較於過去在作品影像中經常可見的局部身體形象,我更試圖在影像中表現行為所留下的路徑、痕跡,在回臺灣之後,也持續發展此一系列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