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至2024年期間,分別於法國巴黎西帖國際藝術村、德國柏林GlogauAIR、拉脫維亞Pedvāles Muzejs藝術博物館駐村,並獲臺南新藝獎、高雄獎空間性藝術優選獎。
駐村心得:
國際疫情持續延燒,加上烏俄戰爭爆發帶來的各種不確定性,為跨國藝術交流增加許多風險與不安。我們仍順利如期前往位在柏林Kreuzberg和Neukölln districts之間熱鬧街區的貝塔寧藝術村進駐。德文中的「Kreuzberg」直譯為「十字山區」,這一帶是過去柏林圍牆分界線,曾是冷戰時期西柏林最窮的一區,如今搖身成為以多元文化族群著名、各式酒吧、咖啡館林立、街頭塗鴉遍地的重要景點。
此次駐村發表新作《A Better Tomorrow》,內容包含我們與臺灣印尼漁工社群互動的交流紀錄與聲音採集,我們將過去專注於臺灣印尼漁工社會群體的在地文化展演力,從個人視角出發,重新與柏林圍牆倒下後遺留的移民工文化背景尋找對話。
駐村前期,歐洲疫情仍相當嚴峻。直到展期尾聲才陸續放寬公共場所、美術館等大型集會場所限制,駐村機構在5月重啟「工作室開放日」等公眾活動(Open Studios)。我們將卸展的《A Better Tomorrow》漁工聚落蓬架重建於自己的工作室中,並「住」進自己的作品裡。
活動當日吸引許多藝文專業人士的造訪,並結識了2位來自烏克蘭的樂手,他們在我們的工作室裡即興獻唱,敘述著如何自基輔遠離戰火、經波蘭入境德國的旅程。此趟在德國的際遇,牽動著現實生活中的我們,及柏林這座城市的外來者們,對於國族認同的想像與追逐。無論是人類與疾病的戰爭,或是民族與資源的戰場,都迫使我們自原有的想法更加推進。
駐村後期,適逢5年1次的國際大展「第15屆卡塞爾文件展」,我們前往2次,並親身參與由印尼藝術團體所發起的相關活動。在歐洲關注全球南方議題,成為我們的創作與生命經驗的重要交集。此番在德國的印尼經驗,也促使我們將其成果攜回臺灣,與在臺的印尼漁工社群發展進一步交流與對話。
作者:佘文瑛
編譯:英科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