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村藝術家

圖片來源:駐村藝術家 牛俊強

王湘靈

貝塔寧藝術村之藝術家駐村空間(整體)
貝塔寧藝術村駐村空間(工作桌)
藝術家於開放工作室(Open Studio)之呈現
開放工作室(Open Studio)當天參觀其他藝術家工作室
開放工作室(Open Studio)當天參觀其他藝術家工作室

王湘靈

駐村地 德國 / 柏林
藝術村 貝塔寧藝術村
補助年度 2021
王湘靈,1984年出生於臺灣臺北,先後畢業於紐約市立大學音樂演奏碩士、紐約國際攝影中心(The International Center of Photography, ICP)。早期為古典音樂背景,後往視覺藝術發展,媒材以影像為主。

作品大多與生命經驗有關,透過自身與外界的連結,思考個體與世界的關係。近期則從再現潛在記憶,探討時間與空間的不確定性,並試圖從記憶中的影像出發,討論觀看的不同可能。近期個展與聯展覽包含柏林貝塔寧藝術村、臺北市立美術館、法國巴黎Galerie Frederic Moisan藝廊、美國紐約456藝廊、關渡美術館。她曾參加德國貝塔寧藝術村、法國⻄帖國際藝術村進駐計畫,並獲第18屆台新藝術獎年度提名及臺北美術獎首獎。

駐村心得:
駐村期間舉辦2次發表,首先是4月初個展,接著是5月中開放工作室活動。個展呈現了我的新作《Fermata》,主要包括物件、照片和聲音裝置,以德國作曲家華格納的最後一部作品《Parsifal》為主軸,我重新編曲並現場錄製,探討了現代社會中不同階層對個人精神意識和信仰之於現代的脆弱性。個展發表時間很幸運地碰上每年4月最後一個週末舉辦的柏林畫廊週(Berlin Arts Gallery Weekend),作品因此有更多曝光機會。

展覽分為2層樓,樓下展示照片、物件和裝置,樓上則以六聲道聲音裝置為主。藝術村擁有專業的佈展團隊,涵蓋木工技術、影音設備和技術軟體,各有專人負責,若需要額外租借其他硬體設備,團隊也會在最短的時間內,找到最符合效益的器材公司。德國人準時上下班,若無法在期限內完成工作,他們選擇提早上班而不是加班,這是我在德國所聞的趣事之一。

5月的開放工作室活動中,我呈現了2020年完成的舊作《Take Me Somewhere Nice 快要降落的時候》。作品以個人童年海灘經驗為起點,探討時間、空間和影像在當代的意義,透過事件的重新構想和想像,轉化作者個人經驗和意識斷裂成夢及現實之間的移動過程。當世界運作方式改變,觀看方式和經驗認知也隨之不同,我們是否能確定我們身處想像的真實還是現實的真實?

展場內有2台幻燈機播放照片,其中一台播放網路購買的早期幻燈片,另一台是我實地拍攝的。這種對比反映了人類記憶和經驗的變化,以前是線性的,但現在透過虛擬工具可以無需移動,即可到達目的地。許多人就算抵達目的地,也只是隔著相機觀景窗檢視,「當下」再也不那麼重要。作品希望引發觀者主動思考「在場」和「不在場」之間的差異,並用自己的角度和生命經驗詮釋作品。

駐村前期有幸參與每年2月舉辦的柏林影展(International Filmfestspiele Berlin,簡稱 Berlinale),對於影展策劃給孩童與青少年觀看的Generation單元印象深刻,此單元規劃與學校教育密切合作,邀請各領域的專家編寫教材,讓老師能在課堂上使⽤,替學⽣做觀影前的介紹,可⾒柏林整個教育體系對於藝術的重視。

駐村尾聲天氣逐漸轉好,2022年5⽉時德國政府宣佈接下來3個⽉,德國地鐵⽉票只需9歐元,該⽉票同時也可搭乘德國境內火⾞(快⾞除外),於是我在駐村結束後,於德國多停留2個月,參觀了6⽉開展的第12屆柏林雙年展(12th Berlin Biennale for Contemporary Art),還有位於德國中部、5年才舉⾏⼀次的卡賽爾⽂件展 (Documenta),也親臨柏林愛樂⾳樂廳欣賞柏林愛樂交響樂團(Berliner Philharmoniker)的演出。

作者:王湘靈
編譯:英科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