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村藝術家

圖片來源:駐村藝術家 牛俊強

許家玲

許家玲表演細節照片
許家玲作品
許家玲表演
許家玲表演細節
許家玲作品照片

許家玲

駐村地 西班牙 / 巴塞隆納
藝術村 昂格中心
駐村創作 A way for the ambivalence(中文暫定:糾結成路)
補助年度 2015
許家玲,生長於臺北市。臺灣大學社會系、法律系雙學士;美國芝加哥藝術學院學士,主修表演與影像創作。作品從日常生活的經驗出發,採集自身在家庭、信仰、愛情等關係中,對於「自由」與「束縛」的體驗與想像,並將「夢境」與「回憶」鑲嵌其中;運用身體、空間、文字、物件、聲音等素材,將內心難以言說的情感,轉化為感知的語彙,拼貼於時間軸上,敘事破碎而開放。2015年獲選文化部「選送文化相關人才出國駐村交流計畫」,進駐西班牙巴塞隆納昂格藝術村(Hangar),為期兩個月。

駐村心得:

Hangar定期舉辦「Paratext」(副文本),邀請駐村藝術家分享創作過程。此活動一方面打破個別工作室的空間隔閡,鼓勵藝術家們彼此交流,同時也創造平台,讓藝術村之外的民眾接觸不同領域的創作者,一窺作品背後的發想初衷與心路歷程。在10月14日的Paratext Nº6(第六期副文本)中,我有機會與其他三位藝術家同台,各自設計十五分鐘的呈現。德國的Christina Schultz擷取籌備中的個展片段,播放聲音與影像交疊的實驗成果;西班牙的Antonio Ruiz Montesinos集結作品檔案,展示多元的創作風貌;羅馬尼亞的Ciprian Homorodean透過錄像,讓觀眾看到他如何反覆練習用英文自我介紹,好讓英語系國家的藝廊、觀眾、策展人認識他這位藝術家……。錄像中,Ciprian一次又一次吃螺絲的尷尬神情,不但令觀眾莞爾,也讓我心有戚戚焉:我們都需要學習「說英文」,讓英文帶我們進入「國際」社群。為了尋找英文詞彙來自我介紹,腦子裡常常需要來回翻譯、斟酌、更正,這個過程有時會打斷思緒,有時因為找不到詞彙、腦中一片空白……而顯得受挫、窘迫、笨拙;另一方面,「言說」(spoken word)的限制也激發使用語言的人,發展出超越言說的表達方式。Ciprian的分享不經意地成為一段巧妙的伏筆,切換觀眾的接收頻道,從西班牙文轉到英文,並由我這個從中文世界來的外國人,接下分享會的最後一棒,以英文的「言說」,還有言說之外的「語言」,包含照片、物件與表演,向觀眾介紹過去的作品,以及這次在巴塞隆納駐村的體驗。

駐村Hangar,常常受到鼓勵要「放輕鬆,到處看看」。跟著巴塞隆納從容的步調,專注於體驗這個城市豐厚的文化面貌。這段期間以「放鬆」作為學習的途徑,「靈感」從放鬆的狀態裡自發而來。那些乍看不屬於「創作」的活動,灌溉了生活,賦予創作的過程「柔軟」的質感,思路更寬廣。

另一方面,Hangar的軟硬體設備與時俱進:攝錄影器材、錄音混音設備、平面與3D印表機等等,並有專職人員提供技術面的協助,鼓勵創作者大膽提出想法並自由地實驗,是很友善的創作環境。

除了「體驗城市」、「駐地創作」之外,期待能更進一步深入「在地交流」,若能透過Paratext與當地策展人聯結,延展作品呈現的規模、空間,並接觸不同背景的觀眾,將有助於創作者將駐村經驗更全面地反饋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