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村藝術家

圖片來源:駐村藝術家 牛俊強

陳乂

陳乂《地衣_ 》個展,貝塔寧藝術村
《地衣_ 》個展開幕紀錄
開放工作室,貝塔寧藝術村
作品內容採訪側錄(左為受訪者 Betinho)
錄像作品受訪者紀錄(受訪者 Betinho)

陳乂

駐村地 德國 / 柏林
藝術村 貝塔寧藝術村
駐村創作 地衣_
補助年度 2020
陳乂,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科技藝術研究所,於跨領域的藝術實踐中,透過現實與虛擬意識的觀察比對,探討存在、意識、慾望、數據、環境、政治、經濟與社會等議題。慣以造景的手法,重組概念、媒材、議題與現地脈絡,並以此為基礎置入個人哲學的辯證與藝術語彙。

2006年獲得臺北美術獎,2010年與友成立藝術團體豪華朗機工,開展團隊共創支線,以混種跨界為核心概念,取材多元,討論奇觀社會中的人性思維,在極度科技與極度人文的兩端中取得和諧,作品跨界戲劇、電影、舞蹈、建築、音樂與社會行為。團隊曾參與亞洲藝術雙年展(2013)、曼徹斯特亞洲藝術三年展(2014)、泰國雙年展(2018)、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三年展(2022)等。

駐村心得:
【開放工作室】
貝塔寧藝術村規劃半年一次的開放工作室活動,以促進同期駐村藝術家有更活絡交流的機會。往年藝術村會在開放工作室的隔天,安排駐村藝術家一起參觀所有工作室的行程,今年因疫情關係未能成行,但仍有藝術家在開放工作室結束時邀約聚會的安排,讓大家更認識彼此。


【策展人參訪】
此外,貝塔寧藝術村不定期安排策展人參訪,運作機制是由藝術村挑選參訪策展人,藝術家也可自行提出與其創作取向最合適,或最欣賞而想要連結的策展人,委由藝術村邀請,受邀策展人如同意,藝術村將會提供同期駐村藝術家名單,讓策展人選擇可同時拜訪的藝術家,藝術家之間有機會受惠於彼此提出的策展人參訪邀請。
每次策展人參訪交流約一小時。此次駐村期間經驗三次,分別是錄像策展人 Olaf Stüber、Heike Fuhlbrügge與旅居柏林的臺灣策展人王俊琪,與策展人的交流也促成我這次創作計畫的後續延伸效應,隔年參與王俊琪於以色列策劃的交流展出計畫及柏林藝術博覽會。


【駐村建議】
駐村期間幸運地受益於居住柏林當地的臺灣藝術家友人們,讓我更快熟悉環境及與更多人連結。建議駐德國臺北代表處可建構一份在德國/柏林的臺灣藝術工作者、創作者、策展人等聯繫資訊網絡,甚而是加入曾經來臺駐村、展演過的德國藝術家,如此可有利於在德國或歐洲駐村的創作者,在短期間迅速進入狀況,有更好的連結資源。


【駐村創作計畫】
2021年於柏林駐村期間在城市採集樣本創作《地衣_》,這件作品以3D掃描技術紀錄人類生活環境的資訊,以無家者在城市居住的景象作為創作主軸,他們以不同方式棲居在城市一隅,或寄居在某些公共場域裡。
《地衣_》紀錄富裕歐洲社會中部分邊緣的遊民,呈現人類資本社會的一種適應型態。錄像文件紀錄一位居住於橋下的非法移民,自述其居住於該地的經歷與寄居於城市的生存方式,影像呈現他以大量撿拾的現成物作為空間裝飾與創作,其特殊性被歸為非常態樣本。
這次以3D掃描進行「地衣」主題的創作,是一種以數位、數據紀錄現實生活的實驗,在現實與數位共生的環境發展中,未來這項實驗也還將繼續延展。

作者:陳乂
編譯:英科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