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村藝術家

圖片來源:駐村藝術家 牛俊強

熊元培

運用在柏林四處可見的塗鴉手法,邀請觀者轉為作者
展場空間填滿每一位參與者製作的飛彈
合作,共創,過程成為看見的方式
降低藝術參與門檻,透過與展覽相關的外交議題向柏林人提問,讓原本不親近人的藝廊空間公共化
觀者成為作者,以此回應博伊斯所言「人人都是藝術家」

熊元培

駐村地 德國 / 柏林
藝術村 貝塔寧藝術村
駐村創作 The Missile Factory
補助年度 2022
熊元培,1985年出生,畢業於英國皇家藝術學院產品設計系,用設計的手段執行社會雕塑,研究議題包含公共空間、居住正義、地緣關係與酷兒政治,介入和參與一直是其創作的重要環節。

駐村心得:
在貝塔寧藝術村駐村期間,我透過觀察和紀錄,瞭解在柏林這個政治意味濃厚,卻又充滿左派自由風氣的首都裡,民眾對於德國政治為何如此貼近中國的看法。起初並沒有很順利,一是誰想在烏克蘭與俄羅斯議題之外,再另闢(介入)一個壓抑嚴肅的議題,二是創作「介入」是一種機制,而在美術藝廊的白牆內,人們早已習慣被動接收,而非主動參與。在參加第15屆卡塞爾文件展後(註1),事情帶來了轉機,我終於找到執行這項社會雕塑(註2)的方法,期許能打破貝塔寧的藝術權威性,讓柏林人願意加入我的創作過程。

搭著德國夏天9歐元的便宜區間火車票,從Kassel一路往東北方向前進,在7個小時的慢車上,心中想著,今年的Documenta真的非常值得一看!以一種類似Anarchism的網狀形式展開,有種回到70年代的奔放自由感,但面對的世界更全球化,後資本社會下新自由主義世界的創傷。發聲的是要被全球暖化淹沒的島嶼人,是被資本剝削的國度他者,是從性別被壓迫的世界裡、看不見光的倖存者,是在殖民世界裡無間輪迴的原住民族,是用從西方不要的資本垃圾現成物裡,在沙灘上撿起有意識的空運到此給你們的海地創作者,給在這白人的世界裡的一種參與式對抗。

這給了我極大的鼓舞,我原本以為「社會雕塑」在藝術圈是一個很小眾的作法,但我卻在這場文件展上,看見藝術發生轉變,它逐漸代表了某種態度和責任感。8月中,美國眾議院院長裴洛西訪臺,中國決定在95年後再一次對臺灣試射飛彈,我決定修正展覽主題為The Missile Factory,想讓遠在世界這頭的柏林人看見正在發生的臺海現實。我以東風飛彈的樣式製作了模具,讓參與者製作紙飛彈。融合柏林人當年面對柏林圍牆時的態度,用塗鴉和字句,軟化這個充滿政治意涵的飛彈。

The Missile Factory是透過「共同製作」對導彈試射的創作回應。以中國的東風導彈為原型,用模具,邀請觀者製作紙飛彈,並結合了柏林人當年在面對柏林圍牆時的反抗態度,用塗鴉、字句、幽默,消解充滿政治意涵的飛彈挑釁。我企圖讓「參與的過程」成為創作中,主體與客體不斷轉換與交流的溝通方式。當我開展時,大部分展台上沒有作品,因為人的參與的過程才是我的創作,當一個個的飛彈被我認識與不認識的人創作出來時,我才明白,我的媒材原來是「人」。藝術with a social purpose是我想走的路。而走出美術館engaging with the public是我不可迴避的進程。

註1:這次文件展由印尼藝術團隊策展,導入「穀倉」這個聚集/分享/共榮/去中心的概念。
註2:博伊曾斯提出「社會雕塑」,強調社會本身即是最偉大的藝術創作,任何藝術家都必須有改變社會方向的企圖。

作者:熊元培
編譯:英科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