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村藝術家

圖片來源:駐村藝術家 牛俊強

葉育君

葉育君作品展覽
葉育君展覽
葉育君作品細節
葉育君作品
葉育君作品展覽照片

葉育君

駐村地 美國 / 洛杉磯
藝術村 18街藝術中心
駐村創作 洛杉磯之夢 El Sueño de Los Angeles
補助年度 2014
個人網站 葉育君個人網站
葉育君,自2001年起,留學於法國,於國立高等巴黎-賽吉藝術學院取得國家高等造型藝術文憑,巴黎索邦大學新媒體藝術雙碩士。作品的形式以行為藝術、錄像裝置、聲音表演為主。曾與參與國際藝術團體 Réseau Artskool 於法國 Main d’oeuvre 藝術中心進駐(2007),以及寶藏巖國際藝術村駐村(2010),18th street art centre 駐村(Santa Monica, Los Angeles)(2014)。2013年,在臺灣新北市蘆洲區,成立一個新的藝術空間:「instant 42」,將空間塑造、營運當成是創作的一個形式。為一個兼具藝術展演/工作室/藝術家進駐三種功能的複合性藝術空間。

駐村心得:

成立於1988年的18街藝術中心,是洛杉磯重要的駐村地及藝文空間也是南加州運行時間最長非營利性的機構。藝術村創立者,也是當時知名的行為藝術雜誌 Hight Performance 的總編。

身為一個行為藝術家,來到美國行為藝術脈絡有重要連結的地方駐村,深感命運的巧合。入駐後,發現無論是 Santa Monica 或洛杉磯,大至整個美國,種族歧視、美國夢的議題,時時都在身邊發生。身為一個從外地的我/藝術家,如何在資本主義的大本營下適應並且生存?如同來自四面八方的美國移民,一個關於逐夢的現代版。

在國外的創作,往往因為文化/語言的衝擊,關心文化認同/差異的部分。因為駐村的契機,重新讓自己重新歸零,用感知去感受世界,讓我也嘗試新的創作形式如:雕塑,攝影等。這是一個在大城市的磨練,藝術家如何對於不同文化的認知,在短暫時間之內自省、擴展藝術圈人際關係、而產出對應環境的藝術作品、同時間也挖掘自身創作的不同面向。

2014年的21世紀的洛杉磯,與我想像中的美國不一樣,普遍高的生活水準,並崇尚心靈提升與自由,但隨時還是感受到後嬉皮氛圍存在不同的場域、話語、人群、信仰。

駐村的展覽命名為:『洛杉磯之夢』,為美國夢的洛杉磯現代版。這是關於此片土地的記憶?或是藝術村裡的遊魂?我試圖在自己的夢境以及築夢者的夢,做一個連結。曾經八年異鄉人的我,再次憶起築夢者/移民的辛苦與迷惘。身為一個新的築夢者,來到LA挖掘新的藝術基地,興奮的投向發展成熟的藝術圈資本主義,也在迷失在這個廣大的城市。展場成為藝術家與洛杉磯追夢的人的對話空間。而作品中“洛杉磯幽靈”角色,它遊蕩在都市的各個場景,像是失落的靈魂,或是被遺忘的回憶,說著一個關於這裡人們的故事。

此次駐村,受到很多藝術村工作人員及長駐藝術家的照顧。如電影導演Michael Barnard、前藝術村總監Clayton Campbell、畫家Yvette Gellis、行為藝術家Dan Kwong、Bernadette Fox等。並且與在地/國際藝術家合作如:Alexis Mailles (Fr), Dan Kwong, Monel Chang,Kyle Kaplan, Frida Li, Oshus, Mystic Pete, Richard Andres,Cheyenne Dunbar等。

離開藝術村前夕,18街藝術村總監提到未來會對行為藝術、表演藝術有不同的空間展演並提供更多社區、藝術村資源。最後幾週也遇到洛杉磯活躍的策展人,而掀起可能合作的機會。

三個月的駐村,對於地緣廣闊的洛杉磯,要全面的了解是非常短暫的,建議藝術家先連絡好想要碰面的單位跟策展人。藝術村提供良好的居住/創作環境,讓藝術家可以專心創作,而加利福尼雅的陽光讓人每天都精神奕奕。因為這個具有悠久歷史的藝術村,擁有許多土地/人的記憶、情感、以及優秀的藝術家互相切磋,也激勵我的創作能量,感謝文化部給我此次的機會,做這次的國際駐村交流。希望有機會再踏上這塊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