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村藝術家

圖片來源:駐村藝術家 牛俊強

張堅豪

Darmstadt臺灣週演出Je suis en forme
德國萊比錫聲樂團隊演出
巴黎第一個月看的演出照1
巴黎第一個月看的演出照2
行走1
行走2
西帖藝術家Open studio
西帖藝術家們肢體工作坊

張堅豪

駐村地 法國 / 巴黎
藝術村 西帖國際藝術村
補助年度 2020
張堅豪,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系畢業,2011年與弟弟們張堅志、張堅貴、張鶴千共同成立「長弓舞蹈劇場」,2017年擔任團長、「小事製作」創始團員編舞者/舞者。

張堅豪身為一位創作、表演者,藉由作品轉譯個人從生活中感受到的事物和體驗; 也進行跨領域的創作和演出如戲劇、馬戲、影像、展覽等。以2022在臺中國家歌劇院TIFA的跨影像共同創作《平行視探》為例,他用紙箱作為介質與影像創作者之間的媒介;紙箱替代了身體的皮膚,而皮膚如何被鏡頭讀取;藉此透過紙箱這個生活中常見的物件,重新擺放和拆解屬於身體的記憶。

駐村心得:
開始規劃關於這次駐村的時候,起初是覺得從畢業之後持續地從只專注在表演,從表演經歷上累積到慢慢開始試著創作。在沒有透過任何創作研究所途徑之下,也時常會有疑問創作對我來說是如何產生的?因此覺得更應該透過國際場館跟藝術家們接觸,展開自己的眼界跟觀念,和透過實作來獲取經驗,跳脫舊有舞蹈的語言和形式,更明確和自信地在自身的創作之中,展開更多的表達面向。

在巴黎生活和探索期間,用影像和身體紀錄、書寫身體的札記,上法文課、重新整理需要被消化的思緒,桌上混合著中文、英文和法文交雜的傳單資訊、身體的時間感、窗外看出去的建築不是習慣的顏色和結構、身體皮膚因為太乾而出現的裂痕、路上的人群集結口號聲、出門要爬五樓,走到超市只需要五分鐘、到地鐵兩分鐘。近六個月的時間裡,在巴黎透過簡單的觀看、行走、對話、旅行、肢體工作坊、看演出、展覽、日常的生活之中等,蒐集並轉化成自己可能創作的素材和靈感來編寫舞蹈。

西帖國際藝術村裡我很喜歡的部分,是藝術家們利用這半年自己生活的空間,同時也是工作室的方式結合,讓創作的痕跡和生活的軌跡重疊在一起,也是近幾年我也一直在探索的形式之一,創作者透過生活的軌跡來築構出一個作品,而觀者則是透過生活軌跡來拆解一個創作,藉此產生連結和共鳴。反映在這個藝術家的小空間裡,將自己的創作和日常自己在使用的物件,像是被染色的衣服、使用很久破損的杯子上面有難被洗掉的咖啡漬,一樣被儲存下來,這種並存彼此好像賦予彼此更多的感受。

這段期間因為認識了一位同為表演、創作者Jan Möllmer的關係,我們重新開啟了一個新的創作想法《"What is Danger?"》,藉這個主題敘述兩個陌生人之間的相遇。我們試著冒險進入不同文化、生活故事和藝術家的個性之中。
我們問:當遇到陌生人,會帶來什麼風險?他們對彼此來說到底有多陌生?一個人能走多遠?

Möllmer在烏帕塔Wuppertal居住和工作,他曾經作為烏帕塔碧娜鮑許舞蹈劇院(Tanztheater Wuppertal Pina Bausch)客座舞者,將他帶入舞蹈並豐富了他的舞蹈劇場經驗。此外,他還與編舞家迪米特里.帕派約安努(Dimitris Papaioannou)合作,在全球30多個城市的舞台上演出。他的舞蹈之旅起步較晚,是受碧娜.鮑許(Pina Bausch)《Kontakthof-適合14歲及以上青少年》啟發。藉由在兩種不同身體的經驗和創作的途徑之下,之於兩個陌生人的相互理解和探索,在這一次新的相遇之前和期間,體內激活的防禦機制以及如何釋放。他們將身體、圖像、文字和藝術體驗轉化為動能,從而創造出融合了舞蹈、危險和遊戲的混合活動。

在這個主題之下,見證兩個背景截然不同的男人試圖定義和協商一段關係的過程,觀眾不禁思考:他們是兄弟、夥伴、朋友、敵人,還是仍然是陌生人?透過有趣的方式,他們在作品中,建立了等級制度、條件和條款。

作者:張堅豪
編譯:英科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