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村藝術家

圖片來源:駐村藝術家 牛俊強

賴怡辰

文化部T恤肖像
舞台化工作室
 Street Metro Center 展演記錄
Union Station展演記錄 1
Union Station展演記錄 2
18 Street Arts Center展演記錄
臉書駐村日誌
線繩組合體
遊走的展覽
埃西利雅人聚會 1
埃西利雅人聚會 2

賴怡辰

駐村地 美國 / 洛杉磯
藝術村 18街藝術中心
補助年度 2017
賴怡辰,臺灣大學園藝系造園組學士,英國愛丁堡大學 Art, Space and Nature 藝術碩士。1985年出生於臺灣,旅居德國威瑪,現職藝術創作者。

駐村心得:
本次駐在城市:洛杉磯都會,實實在在挑戰了我對都市既有的想像,讓我重新思考公共空間介入、參與式實踐中,「展覽空間」、「參與者」以及「觀眾」的定義,以及我作為駐村藝術家與這些元素間的關係及邊界。

駐村期間,我透過三件創作描述並反思我的藝術駐村經驗。在駐村期間,我穿著印製有「funded by 文化部」T 恤,以展示被「公共補助的私人行為」,亦透過開放工作室空間,公開展演私人行為,透過行動探索被公共補助的駐村藝術家身體及生活上公共與私人的定義。駐村後期,我透過作品《90 Days of Visiting Artist I-Chen Lai》於洛杉磯下城兩個捷運轉運站以及 18 街藝術中心,以手掌為銀幕,播放我在城市中移動時沿途所攝錄之影像,展演我與駐村城市之間的關係。我並透過90 天的社交媒體駐村日誌,以及作品《線繩組合體》嘗試描述我在駐村期間的人際互動。我將駐村日誌中出現的每一段關係以一條線繩代表,縫製於服裝設計師何詩芸的外套作品《記憶的溝壑》上,讓最後密布的線繩成為一片得以承接投影的平面。其上,播放我與洛杉磯影像創作者在駐村期間Sean Berrie 合作的作品《關係的循環》,描述藝術創作者遊走城市的狀態以及這樣狀態下的人際、人地關係。結合前述駐村期間以人際關係為創作主題及素材所產出的駐村日誌、《線繩組合體》以及《關係的循環》,成為一件可移動、且能配合空間調整之裝置《遊走的展覽》——就像到處駐村的藝術家一樣。

本次在駐村城市遇到的衝擊,不僅讓我重新思考一座城市的空間構成,也深刻檢討我對城市想像的有限性。與其他創作者相談,使我從中慢慢理解「文化交流」以及多元文化、觀點作為對城市中,共存族群之間權力平衡的助益,以及此種平衡對城市居民生活上的實值意義。

延伸閱讀:The Blurry Line of Public and Private in the Life of I-Chen Lai
https://www.kcet.org/shows/artbound/the-blurry-line-of-public-and-private-in-the-life-of-i-chen-l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