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村藝術家

圖片來源:駐村藝術家 牛俊強

陳浚豪

陳浚豪照片
藝術家合照
陳浚豪與作品
Anthony Luensmen 照片
陳浚豪於美國

陳浚豪

駐村地 美國 / 加州
藝術村 赫德蘭藝術中心
駐村創作 跨領域表演 In and Out(與Anthony Luensmen/美國藝術家 and Alex舞蹈家)合作。本人負責視覺設計與製作。
補助年度 2001
個人網站 陳浚豪個人網站
陳浚豪,1998年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造型研究所畢。2001年獲文化部補助前往美國舊金山赫德蘭藝術中心駐村。

駐村心得:

那年,甫近而立之年,年初方在北美館辦了個展『潛在氛圍』,用了三十四萬顆圖釘,找了約十五個人日以繼夜,將圖釘以同一方向、用糨糊固定在北美館的洗石子地板,所形成的方框很像探索頻道Discovery的Logo,隱約暗示自己應該探索窗外的世界。而這件作品算是代表自己創作上的自我肯定,同時也因為這件作品讓我有了出國駐村的機會。



很快地到了年中,炎炎初夏,生平第一次出國的我來到美國舊金山,當時年輕的我,對於未來,只想放空,只想隨緣地放恣自己在地球另一端。離開了原來做了半年的美術館助理工作,心感幸運,能有機會獲得贊助進駐舊金山赫得蘭藝術村,否則,一貧如洗的美術系畢業生,不知何時才能存夠錢享受異國生活,遑論美國了。



事隔十二年了,老實說,駐村三個月的美國生活一一歷歷在目,來到舊金山當周就遇上全世界最盛大的同志大遊行,讓我瞠目結舌、眼界大開。我喜歡開車在舊金山的灣區,我常開車載老美去舊金山玩耍,倒車入庫於山坡上的技術,許多老美尚不敢嘗試,然後簇擁走進卡斯楚街夜店,才發現車上的四個老外都是同志;那年也開始喜歡上騎單車壓遍舊金山所有馬路,摸索唐人街的歷史情懷,吃完三碗白飯的三寶飯後,挑戰海岸線山路的蜿蜒陡坡,揮汗漫遊在瀟灑麗都的遊艇豪宅區,年輕的我猶劉姥姥入大觀園,單眼皮都快撐大成雙眼皮了。



有趣的是,每個星期五晚上成了’Howard’s Night’,我成了主廚。後來我許願,而也如願地將同期駐村的藝術家好友,透過不同計畫帶來臺灣,其中台裔紀錄片導演Anita Chang更回台完成紀錄片’民主阿嬤’任教台藝大、東華大學等,並在臺灣完成終身大事,另一位Gay友Tony,參與多次臺灣當代藝術展覽外,我還帶他走遍臺北的同志夜店。另外還有兩位舞蹈家也進駐臺北國際藝術村,幾位老外藝術家上了玉山。



務實的我還是繼續藝術行政的工作,從臺北當代藝術館、臺北國際藝術村、臺南海安路藝術造街、藝術村聯盟秘書長、關渡美術館策展人。2010之後,很幸運地回歸專職藝術創作者,專心創作,和朋友開創了非常廟藝術空間,並開啓了央北藝術家工作室,這一切,很難說不是從那一次出國而開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