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村藝術家

圖片來源:駐村藝術家 牛俊強

林怡君

由十八街藝術村所安排的一日藝術空間參訪行程
我在洛杉磯首場個展“Revolving Corridor: Esther Lin's solo exhibition”現場。
墨西哥炸豬皮、辣醬、檸檬與日式蝦餅的跨國友誼,攝於洛杉磯。
拜訪洛杉磯當地藝術家 Raul Baltazar 工作室,圖為其過去二十年的行為作品檔案。

林怡君

駐村地 美國 / 洛杉磯
藝術村 18街藝術中心
補助年度 2019
林怡君,倫敦大學金匠學院藝術創作碩士,關注於現代生活系統中「過度」與「破碎化」的概念,透過物質-(心理)身份-記憶的邏輯轉換,嘗試開啟更接近本質性的討論。

近年來進行多項國內外藝術社群交流與展出,包括流浪的土地公:北投社保德宮的神明地誌學(保德宮,2020)、挑戰的時刻:臺泰線上交流駐村(鳳甲美術館、Jim Thompson Art Center,2020)、 沖繩亞洲國際和平藝術季(南風原文化中心,2020)、向同儕學習-臺印當代藝術共學計畫(Gudskul,2019)、「烏蘭巴托媒體藝術節」(MN 17 Gallery,2019)等。曾入選臺北美術獎,另擔任2018年國立臺灣美術館數位藝術方舟策展案「薛西弗斯 Ver. 20.18」策展人。

駐村心得:
2019年時,我前往美國洛杉磯18街藝術中心駐村,此次選擇從未去過的美國西岸,除對於當地文化發展脈絡的好奇,亦希望進一步了解美國當代藝術的發展,並看自己的創作如何與當地進行對話,以及觀眾又如何給予反饋。

此次駐村題材以60到80年代「科幻美學」檔案爬梳與整理為主。人們對於「科技感」的想像有著平滑、金屬、光亮、透明等意象,我好奇此共感從何而來,並意圖探討這種「想像的未來」的形塑過程。拜訪包含洛杉磯當地電影道具租借公司、UCLA影視檔案室(UCLA Film & Television Archive)、侏儸紀科技博物館(Museum of Jurassic Technology)等組織,以及援引蒸汽波(Vaporwave)、即興、反覆性等音樂/影像/舞蹈的方法。我希望探討人文發展,是如何改變「科技與進步」的預想與計畫,本次調研計畫,最終收束於曾是世界最大的「威爾遜山天文台(Mt. Wilson Observatory)」,它現因城市光害,而由科學研究轉型為教育推廣的單位。

本次駐村展覽發表主題為「Revolving Corridor 迴旋走廊」,地點選在藝術村的新空間,它是由停機棚改建,非白盒子的長廊,兩側除了大面積的展示空間,還穿插著許多藝術家工作室的門。我利用此空間的「公共狀態」去回應「作品中所意圖模糊的藝術與生活場域」。現場展出包含重製的四件作品及一本與展覽現場對話的同名書籍,其中《命名的轉圜:英吋》這件作品,我現地製作了一件以美制「英吋」為單位玻璃製的破碎不規則尺規,獲得十分高度的討論,觀眾回饋在其美麗的外表下,同時透露了危險、脆弱與不安的感受,讓人反思「標準化」與「單位化」的測量行為。

在這短短三個月的駐村時間,從正正經經的展覽、開放工作室,到社交餐會、非正式的派對與聚會等,讓我理解藝術家在藝術世界中,如何看見自身角色的任務及他人的期待,同時與策展人、機構丶贊助基金會、觀眾等不同角色互動及保持友誼。